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史志文化
鲤城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传承人江碧峰、江东林父子
2025-06-2716:10:21来源:

传承人名片

  江碧峰,“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江东林,“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碧峰、江东林继承祖业后,悉心钻研木偶头雕刻技法,博采精华开拓创新,促使江家木偶头雕刻艺术大放异彩,延续荣光。

人生转折 匠心之始

  江碧峰,1951年出生于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世家。

  1957年,江碧峰的父亲江朝铉到泉州工艺美术厂工作,并组建了木偶头雕刻小组,陆续带了数批徒弟。然而,由于木偶头制作工序复杂,需极大耐心和兴趣才能坚持,绝大多数学徒学了数月后因无法坚持相继转行。为此,江朝铉在充分征询江碧峰意见后,决定带他入行。14岁时,江碧峰正式进入泉州工艺美术厂跟随父亲学习雕木偶头。从此,雕刻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认真钻研,勤学苦练,每天至少8小时在工作台上,木偶头一经他手,必活灵活现。

  江碧峰在木偶头雕刻造型、人物性格、彩绘神韵和发髻技艺等方面承继了江加走的独特艺术风格。他长期雕刻彩绘木偶头,供演出、展览和收藏,其作品刀法洗练,技艺精湛,精美绝伦,博得海内外收藏家和艺术家的推崇和喜爱,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他个人也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省工艺美术名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更是在2018年,被评为“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名片 荣耀世家

  泉州木偶头雕刻源自木偶神像雕刻,形象逼真,刻工精巧,性格突出,脸谱结构严谨,粉彩鲜明,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其中,尤以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活”木偶头最为著名。

  江加走,20世纪中叶的雕刻艺术大师,其自幼随父学习木偶雕刻与粉彩技艺,习得50多种木偶头像的雕刻方法以及“平髻”的梳发方式。在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不断汲取前辈技艺,发展出木偶头285种,包括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及各种神怪、动物形象等,作品多达一万多件,促进木偶戏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木偶雕刻产生深远影响,因而被誉为“木偶之父”,所雕刻的木偶头也被称为“加走头”“花园头”,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被视为国宝珍藏。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把一件江加走木偶头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2008年,“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江加走雕刻艺术传承时间长达一个世纪,至今已有五代传人。第一代是开创者江金榜,第二代是被誉为“木偶之父”的江加走,第三代是江朝铉,第四代是江碧峰,第五代是江东林。

百年光阴 潜心传承

  作为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第四代传人,江碧峰肩负着传承木偶头雕刻手艺的责任。鉴于资金与时间限制,江碧峰采用单传形式,即子承父业方式。在对其子江东林的培育中,他重视多渠道培养与技艺的均衡培育。

  江东林自1996年起,随祖父江朝铉及父亲江碧峰学习木偶头雕刻,得到真传。他悉心钻研,全面掌握了江氏木偶头雕刻技艺并加以创新。其作品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发髻严谨精致,既有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独特风格,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曾参加北京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福建省争艳杯大赛博览会等,均获奖项,受到海内外艺术家的好评,并多次接受相关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为扩大木偶头雕刻艺术的影响力,江东林创作、整理、收集江加走木偶头实物和图片文字资料供市民学习研究,2006—2009年先后传艺2人。此外,江东林还多次到学校、泉州非遗馆开展非遗公益体验活动。后来,他又到华侨大学进修英语,希望以后有机会向外国人推广泉州的木偶头雕刻艺术。

历经百年光阴,在江家五代人和泉州其他木偶头雕刻匠人的共同努力下,泉州“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五代江家人也在几十年的潜心修习中,为雕刻文化注入鲜明的泉州色彩。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