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鼓阵,是流行于泉州市各县(市、区)的一种民间器乐演 奏形式。车鼓是古代笳鼓的谐音,车鼓源于汉代的车鼓乐,是婚丧喜庆、神诞祭祀、花筵宴饮等场合所用礼乐。鲤城区的“车鼓阵”起于明,盛于清,历史上泉州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信仰鼎盛, 且又侈于岁时节令、婚丧庆祭,举凡“刈香”“迎神赛会”“谒祖” 等重大民俗节庆,便有车鼓阵参与其中。每逢新年正月,各村不 分铺境,妆人游行,民间民俗文艺队伍参加表演,车鼓阵总要出场, 阵容壮观,十分引人注目,富有民间特色,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车鼓是民间的一种打击合奏乐,乐曲采用南音。车鼓阵是把鼓放在支架上挂在胸前,边走边敲打着鼓点,起指挥作用。队员每人手执乐器,有琵琶、洞箫、横笛、唢呐、三弦、拍板,还有钹、锣、 铜钟和小铃等等乐器,沿街沿路走着敲击奏打,车鼓阵阵,音乐雄浑,气氛热烈,音律优美,自由活泼,还唱着南曲或民间小调, 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泉州民间有“乡下车鼓乡下打”俗语,足见车鼓在民间的影响。 在泉州由于地域不同,师承各异,车鼓阵又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类型, 分为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有大车鼓、小车鼓、车鼓唱、车鼓弄、 车鼓跳、车鼓推、车鼓婆、打车鼓和十音车鼓等,当下,尤以“车鼓婆’最为引人注目和倍受群众欢迎,是车鼓阵的妇女表演队伍。典型的近郊妇女装饰,风格别具,体态娇柔,神情自然,踏着“步摇”式的脚步,随着音乐的节奏,舞步翩翩,动作协调,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车鼓阵长期沿袭,至今流传不衰,深受欢迎。
车鼓阵是古时泉州民间婚丧喜庆、神诞祭祀、花筵宴饮等场合所用礼乐,与民俗密切相关,历史悠久;车鼓阵是一种打击合奏乐,与民间小调和南音有机结合,深具古代民间音乐的文化内 涵,富有泉州地方特色,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车鼓阵扎根于泉州民间,有广泛的群众性,备受群众欢迎。随着台湾的开发及华侨下南洋,车鼓阵又远播于台湾和东南亚一带,经久不衰, 影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