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泥金线画,大多绘于古眠床黑朵漆画,和宫庙横梁、 楣板、门神之上。原泉州府同安青礁(现漳州龙海青礁)东宫(保生大帝主宫)碑文记载,该宫于明正德年间复修,横梁中留有陈 旧的泥金线古画,系采用唐寅的色彩配方彩绘的。清道光年间, 泉州名臣陈庆镛聘请故乡民间画师采用泥金线画传统工艺描著一 幅《重华圣帝》画像,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赞赏。现存有光绪年间“乌金推、泥金线画”古床一张,并有桌椅、橱柜等一系列配套家具。 据此认定泥金线画于明清年代,在闽南地区已相当普遍地使用, 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又据台湾画师李奕兴著《台湾传统彩绘》 记载,泥金线画这一传统工艺,于道光年间由唐山郭姓民间画师带到台湾。
泥金线画主要用于寺庙横梁、楣板、门神、古式家具眠床黑朵等漆画方面。用选好的大漆描绘线条,然后把金箔磨成金粉, 在适宜时间内用毛笔蘸上,描于线条之上,成为金线条,接着, 沿着金线条填上配好的正漆,或油画颜料,最后,再以油墨描出细部。另一种是用于绘在宣纸上的仿古国画,如祖先肖像、仿古年画、装饰壁画等。先描摹图案轮廓,填上颜色、描漆线,擦上 金箔,绘成人物衣冠及装饰,再用黑墨加少许涂料进行细部描绘。 闽南一带民间画师,在临摹以上先人名画中,通过油漆配合贴金箔, 使图面更加美观、耐久。
泉州泥金线画,一般采用正漆和金箔,先挑选好的描笔,笔 端抹少许调好的大漆,沿着拷贝好的线条描上,运笔有力,一气呵成,线条粗细均匀,服饰、帽冠接近“金葱绣”戏服的效果, 按上正金箔或研制好的正金粉抹,在漆线上控制好时间,以使整个图画达到更加和谐完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