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史志文化
安溪竹藤编技艺
2025-06-2715:31:03来源: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有千余年历史,《安溪县志》《五代初建安溪县记》有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 年),在叙述当时民俗民生时“荷畚执筐”的记载,《泉州府志》 有五代越王钱弘幕僚黄夷简,于北宋统一中国时,退隐安溪的记述, 其山居诗有“春山几焙茗旗香”之句,说明距今 1057 年前,安溪 就有“执筐、焙茗”等竹制品。唐末安溪竹藤编织相当盛行,宋 元时期,安溪的竹藤编承袭了唐的编织法,竹藤编开始普及,农具、 茶具、生活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安溪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多,工艺水平不断提升。晚清至民国,安溪竹藤编多散见于内安溪农村的家庭副业,篾货上圩市交易,或请师傅上门编织。上世纪 70 年代,安溪尚卿公社先后创办竹编车间、 竹编工艺厂,1983 年尚卿竹编工艺厂生产的竹藤工艺品,达到 6 大种类、40 多个花色品种。

编织,是竹藤编工艺品成型的主要工艺流程。编织,是在两向互相垂直的编织材料间,相互作挑和压的交织中完成的,纵向的线条称之为“经”,横向的线条称之为“纬”,由此引伸出变 化多端的编织花样来。编织在形式上有立体编织、和平面编织两大类,在方法上有密编和疏编两种。主要有 6 类普通编织法和 8 类特殊编织法,以及收束和夹口技法。编织程序,包括竹篾和藤片加工、编织(含设计、取料、编织、装饰、装配、油漆等工艺过程);后续工序,包括刷色和上漆、编材和竹藤编制品的防蛀防霉处理。安溪竹藤编工艺精湛、用料上十分考究,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