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竹编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出口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据清 代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盛产竹材,共有猫儿竹、苦竹、槌竹、 仕竹、石竹、花竹、毛竹、淡竹、江代南竹、人面竹、凤尾竹、雪竹、 方竹等近三十种,为泉州竹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唐代龙纪 元年(889 年),永春等地已有竹制家具、竹编农具生产。南安在 唐宋时亦有竹、木农具应市。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福、兴、 泉以竹为器”。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 年),有陈姓竹匠在 晋江生产竹制新娘轿、佛轿。自清至民国,泉州各县普遍开设有竹器铺,生产各式各样竹家具和生活用品,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竹编突破“只求实用,不重艺术”的旧传统, 重获新生。1954 年,泉州著名艺术家李硕卿(1908—1993 年), 在泉州传统竹编基础上,博取我国出土文物器皿优美传统造型特 点,融入中国画的传统艺术风格,采用富有图案纹样的编织技法, 使之达到脱颖而出,把平庸的日用竹编扶上艺术之宫,成功创立“泉 州改良竹编”。他运用雀目编织法、旋花编织法和辫形、平顺编织法等各种编织构造形式,系列化的竹编立体图案花形,再配上 染红、黑双层颜色加以磨光,凸显明暗分化的编织花纹,成功发 展为富有造型新颖、精巧雅致、庄重浑厚、新奇古趣艺术特色的 竹编工艺美术新种类,主要花色品种有瓶、罐、蓝、盒、盘、樽、盂、壁挂屏、花篮、花器、花薰、台灯、落地灯、灯罩、动物等 500 多件。
泉州竹编技艺源远流长,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工艺技法,优秀的编织构造,特别是创新型泉州竹编的问世,创造性地把泉州竹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是泉州竹编文化划时代的传承和发扬。泉州竹编,是一门编织美术科学,具有多种的编织技法, 及独有的编织艺术,造型独特,古朴庄重、新奇古趣,它承袭传统的石雕、陶瓷、青铜器的造型风格,革新编织技法,极富浓郁的泉州地方特色,并使这种竹编的艺术造型,富有科学编织逻辑的神秘感而耐人寻味,极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