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史志文化
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
2025-06-2711:41:37来源:

泉州市洛江区“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手工传统技艺,是由黄瑞台研究发明的。黄瑞台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年), 生于泉州罗溪,因被人贩子拐骗,被贩卖到广东省潮州。其养父是位制作铜锣的“打铜”能手,便将“打铜”技艺传授给黄瑞台。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6 年),黄瑞台被时任两广按察司佥事的 罗溪人黄仕藻设计营救回老家,便在罗溪开始经营“打铜”,将这种“打铜”技艺由广东潮州,带回泉州罗溪镇,其技艺也仅在家族内部传承,其居住的铜寮村,也由此而得名。后来,“打铜” 制作技艺不仅在铜寮衬传承发展,还逐步扩展到溪仔村、西坑村, 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黄瑞台制作铜锣技艺,不仅越做越好, 而且自行研究发明了十音铜锣的制作技艺,这是一种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乐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演奏。“下四管”声音铿锵,“十音”铜锣音色柔和,是南音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十音铜锣锻制技艺, 是一种仅于家族内部传承的特种技艺,同时也是依附于民间音乐 的发展而生存的特色手工技艺。

十音铜锣分别由 10 个内径 8 公分、外径 11 公分、厚度约 1 毫米的帽型铜锣组成,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线穿挂在一个 特制的架子上。演奏时,将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平架腰身,悬空部 分用绳子系好挂在脖子上,左手扶住铜锣架,右手拿着由橄榄核 制作而成的锤子敲打。每个铜锣可分别敲出一个音,10 个铜锣分别敲出十个音。其制作时的“刨、削、调音” 工艺技艺,堪称独特,采用南音的洞箫定音。其制作原料,主要为纯铜和纯锡熔合而成,经熔化、模具抹油、起运铜液、向模具注入铜液、凝固起模、锤打、反复加热、反复锻打、制成铜饼、 冲压成型、反复加热冷却、整形、刨光、手工削薄、筛选定音调音、 钻眼等工序,始成品完工。

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至今已有约 400 多年的历史,经历明代、清代、民国至今,在历史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作为家传技艺, 历史上是父子相传,传媳不传女,反映了汉民族保守技术诀窍的不成文规矩。十音铜锣是南音所特有的一种铜乐器,声音柔和, 是铜乐器里的一朵艺术奇葩,制作复杂,颇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