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史志文化
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
2025-06-2711:39:31来源:

妆糕人源于中原的“捏面人”,“捏面人”始出古代对天地 神鬼的崇拜礼俗。据史料记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六》):“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街高祭,张施帷幔,有假花、假果、 粉人,面米长之属”。从中可看出面塑作为祭祀供品的运用,取代了生人陪葬的习俗。宋《乃物计京》曾记载诸葛亮渡泸水,以面画人头为祭,故称“馒头”,这就是“江米人”“糕人”的最早雏形。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发掘的唐永徽四年(653 年)的墓葬中,曾出土一组女俑从簸、粮舂、推磨杆面,真切生动地再现当时人们制作面饼的经过。墓葬中还出土面稚女俑头部、男俑上半身,以及面制小猪,由此可推断“捏面人”民间技艺至少起源于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前。

妆糕人是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 经过祖传工艺加工,配制成为五颜六色的具有良好的塑造力的糯米团。制作时先将拟制作的妆糕人“体坯”按比例、颜色、形状包住竹签或铁丝,作为“妆糕人”的骨架,再根据作品种类的需要, 以独特的雕塑手法,将不同颜色或大小不一的米团辅以搓、捏、 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并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塑造面谱、手脚、翅膀、服装、鞋、帽、装饰品等。 雕塑时,手指要灵活轻快,传统“妆糕人”在三两分钟内即要“成 人”,以免面团干燥。经过制作,塑成高约 10 厘米的“妆糕人”, “妆糕人”体积越小、越精细,制作难度就越大。“妆糕人”的服饰、五官以及其他配件,均根据需要由不同颜色的糯米团黏贴而成。经过现代妆糕人艺人几年来的探索、潜心研究与合理配方,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已更加精美、细腻,“妆糕人”已成为闽南地区所特有的艺术奇葩。

妆糕人制作技艺起源干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前,从中原流传到泉州已有 200 多年,其发展演变过程是社会民俗风情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历史悠久。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和艺术特性,有探索、有创新,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和地方特色, 制作工艺更加精美、细腻,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妆糕人,是泉州百姓传统节庆期间祭祀神明的一种祭品,同时又是增添节庆欢乐气氛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制品,就如花灯、鞭炮一样, 是老百姓节庆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种物品,深受百姓的喜欢。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