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史志文化
《泉州府志》中的过年习俗:祀灶送神
2025-02-0816:05:33来源:

       祀灶日,在泉州也称“送神日”,通常在农历腊月的廿三日或廿四日。《泉州府志·风俗》有载:“二十四日祀灶,或二十三日。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又言:‘此日百神有事上帝,画舆马仪从于楮,具牲馔焚而送之。至正月四日,乃迎而复之,如送之礼。’”

  灶神也称灶君、灶王爷,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朝以后被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传说,灶君原为平民张生,娶妻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妻离子散,沦落到上街行乞。有天乞讨到了前妻家,羞愧难当之际钻进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还有羞愧之心,没坏到底,既然死在灶底,就把他封为灶君。有的地方灶君神像画男女二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民以食为天,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灶与百姓的生活逐渐密切相关,灶君遂被视为“一家之主”,虽然“神职”不高,手中却握有一张“王牌”。每年腊月廿三、廿四,灶君上天述职,可面见玉帝,禀报居家一年来见到的善恶之事。

  泉州的家家户户对这位掌管寿夭福祸大权的“监督员”十分敬重,年年恭敬送迎,祈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寿,并在述职时美言几句。因百神都在天庭过年,泉州民间有句歇后语叫:“十二月廿四——无神”,用来形容人无精打采。

  在泉州民间,还有俗语叫“送神风,接神雨”“送神晚,接神早”,说的是送神时会刮风,接神时会下雨,以及泉州人送神一般选在下午或黄昏,有些地方还得先到村庙为境主神灵送行,再回家中举行送神仪式,接神时则早早接回,目的是让神明佑护的时间尽量延长。

  送神时需备好三牲果合、金香烛炮,泉州百姓多在自家门口支张桌子,多设甜食,把果子、甜粿、碗糕、麻粩、绿豆饼等摆上案桌,鸣炮烧金把灶君在内的百神送回天庭,祈求诸神佑护阖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敬重神明的泉州人想得周到,有的会在灶君神像旁画上舆马作为坐骑,以免灶君徒步返回。送神时,鸡既可作牲礼又可带路,可替代灶君升天所骑之马,有的人家送神之时会供奉整鸡一盘,有的则是让孩子抱公鸡跪于大人身后,男主人斟酒叩头后将酒浇于鸡头,若公鸡扑楞有声,说明灶君已经领情。送灶君时,还要将供奉一年的灶君画像取下放入灶膛焚化。

  有趣的是,百姓为了让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的敬奉胶牙糖,好把灶君的牙齿粘住;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灌醉灶君;泉州人则要在送神日这天蒸糕做粿,并在碗糕和甜粿上“点红”。灶君受到特殊招待,“吃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直至初四返归人间继续掌管家中大小事情。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