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海声中万国商,车桥市井十洲人。”位于泉州聚宝街的车桥头文阿水丸,就是千年富美古渡孕育出的百年小吃。在泉州也还有句老话叫“金青龙银聚宝”,短短几个字就道出了泉州城南曾经的繁华历史,旧时的味道也随着历史长河延绵到今天。
车桥头位于聚宝街尾,东通青龙巷,不远处就是富美宫,是宋元时期刺桐港与陆上交通交接的要津渡头,从港口大船过驳过来的小船货物上岸就卸在附近,岸上车马人伕来来往往,故而此地就称车桥头,岸边也因此建有接待外国客商的旅店称为来远驿。
到同治年间,挑担的工人及商人聚于此地,“文阿”林梨文的祖父林阿朝凭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水丸制作工艺,经常做些水丸、鸡卷,挑着担子来车桥头卖。因其风味独特,量大价廉,且工人们忘记带钱也可以吃完下次再给,在当时很受挑夫和商人们的欢迎。
后来林梨文的父亲林金炎继承了林阿朝的手艺,在国营饭店制作水丸。然而一家十几口的生计,光靠国营厨师工资根本承担不起。看着车桥头富美渡口每日人来人往,搬来运去的繁华景象,林金炎和妻子倪木耳有了主意。没多久,车桥头多了一个卖水丸的摊位,传承至今已历经四代,仍保持着传统的味道,满足了无数泉州人挑剔的味蕾。
“水丸”即鱼丸,不同于别处的称呼,据说和古代泉州海上贸易兴盛有关,渔民和水手上岸之后,来一碗洒有胡椒粉的水丸汤,流流汗,健脾祛湿,立马能赶走海上风浪带来的寒冷。现在有时也把肉丸、贡丸等也统称为水丸。在泉州人的日常饮食中,一碗水丸汤常常是午饭的绝佳拍档。
车桥头水丸在“文阿”的手中经历了从鱼肉到混有少许猪肉,从无包馅到有包馅的品种发展历程,在不同月份所用原料制作的水丸,配料比例也不相同。
每天凌晨5点,师傅们陆续到店后,水丸店的后厨便开始忙碌起来了。师傅们从打鱼泥开始,把新鲜的鲨鱼去头去尾,清理内脏,取鱼身,用刀顺着纹理刮取鱼泥,将取好的鱼泥打成浆。待鱼泥打成黏糊状,左手快速抓起一把鱼泥浆,轻轻一握,丸子便从虎口冒了出来,右手的汤勺一扫,水丸应声入水。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就像是看一场赏心悦目的手舞。没多久,一盆盆成形的水丸开始下锅捞煮。
捞煮的过程看似轻描淡写,火候却十分重要,每个看似简单的手势里,都是经验、眼力、手劲的浓缩。滤勺在滚水里停留的时间,决定水丸能否保持脆嫩的口感。在大骨浓汤的加持下,揭开锅盖,水丸便如清水芙蓉一般浮在水面,香气扑鼻。鱼丸劲道爽滑,鲜香十足,轻轻咬上一口,淡淡的鱼肉清香顿时在口中四溢,这便是食客们百吃不厌的烟火味道。
如今,水丸技艺不断升华,也收获了无数荣誉: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市级非遗传承人……,产品也远销省内外,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每当过年过节,很多老泉州人愿意到车桥头去排队,而每当出门,很多老泉州人也愿意提着一提水丸去走亲访友。如果你有机会走进城南的小巷中,不妨来车桥头走一走,感受传承百年的经典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