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果是泉州的地方风味小吃,时令糕点。谈起甜果,就不得不说的泉州老字号——石狮义兴甜果。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中,这样描述石狮塘头的义兴甜果:“王义兴甜果,早于清朝咸丰年间已享有盛名,并畅销东南亚。”
起源与传说
据《石狮文化遗产图典》记载,大约是在清咸丰五年(1885年)的年关,塘头村(今宝盖镇塘头村)王公侯得了一笔小财,买来材料,亲自下厨制作年糕,为家人改善单一伙食,并赠送给亲朋好友,年糕风味独特,受到乡邻喜爱。此后,王公侯应乡邻之请,年年做年糕,前来求年糕的乡邻络绎不绝,王公侯便以此开立作坊,以为生计。最初的年糕是咸的,后来他的四个儿子背着父亲将咸果做成甜的,更是受到人们欢迎,于是有了现今的“义兴甜果”。王公侯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时常周济穷苦人家之举,所开设的甜果作坊,以“义兴”为名号。光绪年间,义兴甜果随着往南洋谋生的晋江人、石狮人飘洋过海,来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渐渐成也为下南洋的人必带的家乡特产。
与义兴甜果一起流传下来,还有着这样的传说。
一说,有年大旱,晋江变成了一条小溪,其他的河流枯竭,田土龟裂,人们眼看着庄稼着就要枯死。于是,民间集资祭祀神灵,祈风求雨。求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下一滴雨。这时,有人提醒,祭祀神灵所用的甜果不对,应该用义兴甜果。祭祀完毕后,当天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此后,当地祭祀神灵都用义兴甜果。
一说,晋江的一个穷秀才屡试不中后,心灰意冷,于是搭一条货船下南洋谋生。临行前,秀才只带了一袋义兴甜果上船。船行不久,就在海上遇到狂风暴雨,迷失了方向。漂泊了七天七夜后,船上能吃的东西已所剩无几。因为吃甜果经得起饿,全船的人最后就靠着秀才带的那一袋子义兴甜果活了下来,并到达了目的地。此后,义兴甜果在南洋声名日隆,下南洋的人都会带上义兴甜果,祈望一帆风顺。
坚守与创新
历经167个年头,石狮义兴甜果饱含着坚守与创新。义兴甜果的历代传承,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曲折与变数。据了解,义兴甜果曾两度停产,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次是1953年公私合营后,直到1980年后沉寂了的“义兴”才重现市面。那时,义兴甜果第四代传承人王金田在其父亲的指点下,接下了祖上的衣钵,重新做起了甜果。义兴甜果在王金田手上,慢慢地重振声名,不仅在村里,泉州、晋江一带,很多人纷纷前来购买,并且销往省内外。1982年,义兴甜果成为泉州地区最早出口东南亚的食品之一。
1999年,“义兴甜果”产品的肖像注册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在食品行业打拼多年的王金田,原本可以生产更多花样的食品,但他坚持只做甜果,坚持传统工艺制作,坚持对品质严格要求。“传统工艺制作,天然食物不含任何防腐剂,是我们对外的承诺”他如是说。为了让甜果在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的情况下,能够长时间保持原味并不变质,他坚持亲自带领工艺技术人员改进生产工艺和包装方法,义兴甜果的保质期从一周提升到三个月,再到后来的达到一年以上,并获得国家专利。
但是,王金田也是一个思变的人,一个勇于创新的人。长期以来,在义兴甜果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生产场地受限,无法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认证(QS)标识,许多合作商机只能作罢。王金田没有退缩,寻求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线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品质,打开更广阔的市场。2007年开始,王金田着手对义兴甜果传统工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在长达四年时间里,义兴甜果建起新厂房,并与高校合作研发现代新型年糕加工流水线、购买设备、建立化验室。为达到保留义兴甜果原有味道的目的,王金田带着儿子奔走于大江南北,先后跑遍广东、上海、江苏等地,一家一家去考察食品生产机械厂家,寻找适合生产义兴甜果的设备,直到一条从原料搅拌到产品包装的完整生产线的出现,这些设备都是经过王金田认真研究并要求改进后才引进的。正是这种严格要求的“量身定制”,使得义兴甜果的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有机结合,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义兴甜果依然是“玉润晶莹,韧而光滑,久煮不糊,炒而不粘”,保留着原有口感,产品面市后即被抢购。自此,义兴甜果由过去的手工作业,全面转变为机械化、自动化、封闭管道式作业……这个百年老字号逐步走向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轨道,迈进工业化的新时代。
2014年,王金田开始思考着如何借助网络,打开百年老字号的新出路。义兴甜果采用产品的包装盒由客户提供的“定制”销售模式。2023年,为满足年轻人需求和消费习惯,“义兴甜果”着手定制了小机台,进行小块头甜果试生产,并联系电商商讨合作事宜。经过不断改革创新,义兴甜果已开发出20多个品种。2017年,义兴甜果被认定为“泉州老字号”。
坚守而不一味固守,在坚守与变革中寻求“平衡的支点”,是义兴甜果这个百年老字号焕发新活力的秘诀。实现老字号长盛不衰,还需要一代代传承人的不断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