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清源茶饼是泉州家喻户晓的老字号,行销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武夷清源茶饼前世今生有着一段段传奇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早期的武夷清源茶饼称为“龙团凤饼”。宋徽宗赵佶赞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贡“龙团凤饼”,“龙焙”茶师们不忍精湛的制茶工艺失传,转入“私焙”传承。几经流传,“龙团凤饼”精湛的制茶工艺归入佛门,为后来茶饼的诞生奠定基础。
清道光三年(1823年),武夷山清源寺高僧结合中医学理论和“龙团凤饼”的制作工艺,采用武夷岩茶配合43味中药材精制,研制出茶饼,并作为清源寺的镇寺之宝,由历代住持保管,对外秘而不宣。
清光绪年间,南安籍僧人郑青松担任清源寺住持,继承茶饼秘方,和徒弟倪志元制作茶饼对外销售贴补寺院开支,还对周边的劳苦大众大行布施,广结善缘。每年郑青松带倪志元回南安老家省亲,茶饼馈赠泉州亲朋后,颇受喜爱。常来常往中,郑青松发现倪志元与外甥女庄密娟暗生情愫,身为住持郑青松不顾佛门戒律,动员倪志元还俗,成全了一段美好姻缘。婚后庄密娟在泉州照顾郑青松母亲,师徒两人回武夷山生产经营茶饼。不久,郑青松在武夷山病逝,倪志元接手了茶饼的生产经营。
民国19年(1930年),倪志元因思念妻子迁居泉州,在繁华的中山中路开设倪鸿记茶店。从此,茶饼跟着多情的主人定居泉州。由于茶饼产地是在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的清源岩清源寺,并以武夷茶作为主要原料,茶饼命名为“武夷清源茶饼”。民国21年(1932年),倪志元积劳成疾病逝,其子倪郑重继承茶店,对茶饼依据“自然陈放,增强药效”的中医理论进行大胆革新,采用陈茶为原料,并贮藏二三年。民国时期,泉州鼠疫、霍乱等甚为猖獗,因倪鸿记茶饼有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的功效,得到广大顾客的好评,产量逐年增加,销往闽南各地。抗战胜利后,开拓中国台湾和南洋侨区市场,菲律宾芳茂茶店廖梅芳、宿务时新镜店颜昆煌、新加坡许联成和印尼泗水庄珍娘等处都设立代销点。由于武夷清源茶饼热销,倪鸿记茶店成为20世纪40年代泉州茶行业的龙头商号之一。
1956年,倪鸿记茶店并入泉州市糖业糕点公司茶叶总店,庄密娟亲自到茶叶总店传授生产工艺。后来,茶饼的生产上逐渐与武夷山脱钩,实现了本地生产,改称“泉州茶饼”,茶叶总店又改为糖烟酒食杂公司茶叶门市部。
1977年泉州市供销社(今丰泽区供销社前身)重新设立,果品食杂公司茶叶门市部划归供销社,1982年独立成立泉州市茶叶加工厂。改革开放后,泉州茶饼名称改回“武夷清源茶饼”,经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84年成立泉州市茶叶公司,茶叶加工厂隶属茶叶公司。如今,泉州市茶叶加工厂传承了茶饼文化。包装上保持着旧式风格,以诞生地“武夷清源山”作为商标,以清源岩、清源寺画面作为商标图案。武夷清源茶饼仍保持着纯手工制作。茶饼销售立足“线上+线下”融合推进,除了利用东南医药连锁、奇龙物流、喜相逢超市等现代物流零售企业外,还通过厦门医药品进出口公司销往菲律宾、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地。2007年,武夷清源茶饼被认定为第一批“福建老字号”。
武夷清源茶饼蕴涵着深厚的“泉商”文化、“中华茶道”文化、“闽南民俗”文化,闪耀着祖国传统医学之光。上百年的制作工艺世代相传,绵延不断,是弥足珍贵的老字号品牌。老一代的海内外华侨华人忠于这种味道,他们把清源茶饼视为在海外思念家乡、记忆家乡、回忆家乡的“儿时味道”,把茶饼当成“乡愁”来传承。泉州的街头巷尾许多免费的奉茶点,大多数用的是武夷清源茶饼。这是泉州人的善心,“一口茶也是莫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