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史志文化
安溪成珍桔红糕:家乡人的记忆
2024-03-0711:16:06来源:

       传承百年的“成珍桔红糕”,是异国他乡安溪侨胞的家乡记忆符号之一。“好茶要有好茶配,好茶配就是成珍桔红糕”,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建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语频道对成珍桔红糕的宣传语。

从民间甜糕到“中华老字号”

      “桔红糕”原为安溪县官桥一带的民间糕点,多用于民间过年过节拜神祭祖,犒会亲友。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安溪苦旱,乡人陈万策奉旨赈灾,在开凿“虞宗官圳”时,得到官桥镇赤岭村林光武的帮助,品尝到色泽如玉、品质嫩软、风味独特的官桥甜糕,称之为上乘美食。赈灾完成后,陈万策将甜糕捎带回朝,献给雍正皇帝品尝。雍正品后赞不绝口,因刚饮“桔红汤”,遂赐名“桔红糕”。此后,林光武家的甜糕遂称为“桔红糕”,又因“桔红”音同“吉红”,含有美好祝愿的寓意,每逢过年过节常被作为家庭礼品赠送给亲戚朋友。

图片6.png

       清光绪年间,林光武后裔林维扁在元宵夜,梦见许多人找他买“桔红糕”。桔红糕一直都是少量自制,自用或馈赠亲友,未曾售卖,让梦中的他很是为难。梦醒后,林维扁受到启发,和家人商议后决定对桔红糕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改良,并在自家开设小铺出售桔红糕,把“桔红糕”从家庭食品变为市场商品,并挂商号“成珍”,寓意“梦境成真”。“成珍”牌桔红糕就此诞生,林维扁成了“成珍桔红糕”的第一代传人。

       1955年,第二代传人林文传、施珠娘与第三代传人林炳火把“成珍”工艺融入集体企业,投入生产。1986年,“成珍”店重新开市挂牌,第三代传人林炳火继承“成珍桔红糕”的制作工艺,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经营方式。他的儿子林国基高中毕业后,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传承的“成珍”桔红糕的第四代传承人。1996 年3月,父子两人共同注册成立福建省安溪成珍食品有限公司。同年6月,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成珍”商标,于1997年获准。2007年3月,“成珍”被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认定为第一批“福建老字号”。2011年3月,“成珍”商标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成为安溪的第一家“中华老字号”。 

百年同甘味,代代承匠心

       一颗小小的桔红糕,需要经过精选糯米、浸泡、洗净、研磨、滤水、配料、蒸熟、煮糖、揉拌、切块、糁粉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工序,再进行包装,才得以推出市面上进行销售。但是这看似标准化的一套工序,为什么市场上却难以模仿呢? 原来是因为成珍桔红糕的制作过程不是呆板、机械性的动作,不仅手工需要灵巧,并且对食材和每一个环节的变化要有比常人更高的敏锐度。比如,浸泡糯米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根据米粒的浸透状况而定;工序多又要注重细节的拿捏,根据四时节气不同,火候的掌握也不一样;揉拌的力度,究竟出多少力,很难用语言形容出来,只有经年累月不断地揣摩、实践才能掌控好。制作桔红糕是一件很累的手工活,加上产品利润低,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学这门手艺,传统手工艺发展濒临危机。

       作为桔红糕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林国基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承。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就会用心教。他的儿子林华铮也已经被培养成为成珍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2011年6月,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指定设立“泉州市安溪成珍桔红糕技艺传习所”,由林国基纳徒授艺,常年免费进行技艺的传习工作。“成珍”与时俱进地拍摄了品牌微电影和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品牌宣传,扩大“成珍”桔红糕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发学员学习桔红糕制作技艺的热情;编印桔红糕制作工艺教材,购置传习设备,切实让学员学到桔红糕制作技艺,从而达到传承、保护的作用。

“老”而不衰,革故鼎新再出发

     “成珍”在坚持老字号传统技艺的前提下,顺应潮流及时做出调整,在创新中不断突破。成珍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麻酪(芝麻酪、花生酪)、瓜子、杏仁、花生酥、蜜金桔、蜜姜片、芒果浆、寸枣等系列低糖食品,在安溪茶文化交流会、铁观音神州行等大型茶事活动中,“成珍”桔红糕及系列食品被指定为唯一的品茗好伴侣,并多次伴随安溪铁观音进入人民大会堂作为佐茶佳品。至2022年,成珍老店的生产经营面积扩展到300多平方米,并在龙桥、槐植、省新等高速服务区以及安溪县城等地设有代销点。

       如今,“成珍”一直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如何借力互联网,了解年轻人的口味和喜好,改进自己的产品,创新品牌形象;利用新媒体、直播等手段吸引年轻人,撬动年轻人的市场潜力,让老字号在不断变化中焕发新生机。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