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史志文化
泉州灵源万应茶:凝聚二十二代的药茶文化精髓
2024-03-0710:31:12来源:

     “灵源万应茶”始创于晋江灵源山,故名。它是中医药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是自然与人文共同铸造的中医药茶精粹,凝聚22代的药茶文化精髓,在闽南、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国家等地享有很高的美誉度。许多海外华侨喜欢把“灵源万应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携带出国,品尝家乡的味道。

起源

       明洪武元年(1368年),灵源寺沐讲禅师始创灵源万应茶。据《泉郡晋南地名探源·寺庵考附录》记载:沐讲禅师,俗姓张,名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元末参加陈友谅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洪武元年,张定边“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据民间传说,他发愿后半生要救苦济世,为民解除病痛,于是天天起早摸黑,踏遍青山,采集山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莲等17种青草药和中药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叶,用师姑井的井水精心炮制成“菩提丸”,供患病僧徒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药茶对中暑痢疾、感冒发热、腹痛吐泻等四时不适之症的疗效显著,求药者络绎不绝。菩提丸成为“镇寺之宝”,并被灵源寺历代住持所传承,民间百姓也视之为宝。

传承

       650多年来,寺僧秉承先师沐讲禅师“广施万民,不求图报”之志,世世代代继承“菩提丸”秘方。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缺医少药,灵源寺僧坚持广施汤药,救助万民,使得“灵源万应茶”美誉流传于海内外。20世纪50年代,寺中有僧人还俗,把“灵源万应茶”秘方及制作方法传授给灵水、曾林两村的百姓。1958年,吴裕以等人在“菩提丸”基础上改制成“灵源万应茶(饼)”,使“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祛痰利湿”效果更为显著。1994年,“灵源万应茶”编入国家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2005年,灵源万应茶(饼)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图片1.png

       2012年,为了更好传播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灵源万应茶”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在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建设“灵源万应茶文化园”。园内把“灵源万应茶”创始人塑像、传统制作工艺、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华老字号、非遗文化等元素进行一体化展示,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达数万人次。2019年11月,“灵源万应茶”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发展

       1958年,灵源山下的灵水、曾林两村村民分别办起两家茶饼厂。1982年,合并为晋江灵源茶饼厂,开始批量生产灵源茶饼,行销国内外。1990年,晋江灵源茶饼厂改制为泉州市灵源制茶厂。然而,当时的茶饼制作品种单一、销路狭窄等问题,灵源茶饼这个老品牌渐渐显得有些后劲不足。2003年,完成企业重组,挂牌成立“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第22代传承人吴国卿对“灵源万应茶”进行了制法上的创新,把“灵源万应茶”分成块状茶和袋泡茶,块状茶是闽南人熟悉的传统剂型,而袋泡茶则是顺应现代发展的便捷剂型。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还设有茶剂、散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中药饮片6种剂型多条中西药生产线,2004年底全面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商业化运作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检测手段和先进生产流程的制药厂,“灵源万应茶饼”成为该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2014年,企业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并通过2010年版国家GMP认证。

       如今的“灵源万应茶”,仍然沿用传统的制作工艺,结合现代化的制药设备、净化车间和检测技术,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除了保留古法炮制传统精华之外,更突出其环保、绿色、卫生及安全的品质。目前,“灵源万应茶”的品种已经发展到28个,主要产品有灵源万应茶、维甜美降糖茶、降压袋泡茶等多个国药准字中成药。

       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制定全新且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一是在科研与质量提升方面,委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灵源万应茶的临床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进行“灵源万应茶”的药材标准研究,福建省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所做“灵源万应茶”标准提升的研究等;二是在品牌推广方面,在传承中华老字号“灵源”品牌元素基础之上得以延展创新,建立一整套“灵源”品牌VI视觉管理系统;三是探索新的推广模式与销售渠道,积极参加各类推广活动以及全国药品交易会,通过专业的平台在专业的领域进行推广。

      历经65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滚烫的茶饮,如同灵源寺沐讲禅师创制“灵源万应茶”时慈悲济世的精神,小小的茶饼,亦承载着传承者的匠心,激励着一代代传承这一宝贵财富。如今,在灵源寺以及周围的寺庙和街道,依然保留着布施灵源茶的善举。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