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史志文化
吃糖粿、拜契母、烧七娘妈轿……泉州人过七夕做的是这些事
2024-03-0515:37:21来源:

       在泉州,七夕是属于妇女的节日,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多由家庭主妇来主持操办。泉州民间将“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和民俗。早在五代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就作有《牛女夜有感》一诗云:“晚风霁雨一天秋,山共云齐眼界浮。牛女年年分两岸,鹊桥衮衮自西流。”

       泉州虽没有专门供奉七娘妈的庙宇,但在东岳庙和天后宫等有附祀神位。

挂“七 娘妈灯” 

     “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画像,一般尾端还系有各种颜色的花串。“七娘妈灯”清早即挂上檐口,但如果当年家中有孩子出生,或有刚结婚的新妇,那么在农历七月初就开始悬挂了,甚至直接挂在夫妻新房门口,有祈望早生贵子之意。

敬祀

       泉州敬祀“七娘妈”的香案(供桌)摆设在“七娘妈灯”下,一般都在厅前宅院,向天井空中举行,类似“烧天金”。桌上供奉“七娘妈”神座,神座用篾条加彩纸糊制,分内外两层。供品尚清淡,每样都要备上七份。

640 (5).jpg

       常用果合(瓜果)七种,“干味”七色(香菇、木耳、金针菜、松菰、腐皮、花生、冬粉等),糖粿七碟,妆料七样(生花、熟花、胭脂、花粉、红髻绳等),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隆重的还加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仔芋孙”),以及“浥饭”(油咸饭)、三牲、酒醴等。桌边摆“七娘妈轿”和“七娘妈亭”。

       正式供神前,家庭主妇还得焚上三柱香,走到床前和厕所边,恭请床母、厕姑二位女“家神”,作为“七娘妈”的陪客。

焚送“七娘妈桥”和“七娘妈亭”

       点香敬毕后,须将“七娘妈轿”“七娘妈亭”和金纸、神座一道焚烧以献。“七娘妈轿”是纸扎的小轿子,其数用七,用竹条连成一串,为的是迎接天帝的七位女儿下凡来。“七娘妈亭”则是纸扎的亭子,备有七个座位,从天上到人间路途遥远,供七娘妈途中休憩用。

640 (4).jpg

        焚烧时,纸灰飞扬,飘上天空。孩童们总是在天井中雀跃、观察,比较谁家的纸灰飞扬得最高,说是今年七娘妈会到最高的那家做客。七娘妈轿和七娘妈亭保留了泉州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尤其七娘妈亭更是别致,比较讲究的亭中还扎有彩绘的七娘泥偶。

做新契与洗契 

       在泉州人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因此,调皮的男孩通常要拜七娘妈为“契母”(义母、干娘)。

       按照这一习俗,出生后的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七娘”,意为新拜七娘妈为契母,供品需另备一份作为“契子”的孝敬,并焚烧一张过继的契约,事后以糖饼等物分送邻舍,告知“新契七娘”之事。当天,还要在七娘妈灯下解去新生儿于端午时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俗称“缚手”,用五色丝线搓成),合香粉一包掷于屋上,以此作为朝拜契母的见面礼。

       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则要“洗契”,意思是已经长大成人,到了与七娘妈脱离“契母、契子”关系的时候了。这一民俗相当于成年礼,相沿成习,在泉州相当隆重,称“做十六岁”,但现在一般改在生日时举行。“新契”和“洗契”的,七娘妈轿和七娘妈亭都必不可缺,除一般供品外,还要加供胭脂、香粉、炒糖豆。过去,凡是七夕的供拜仪式操办得较为隆重的,必是这家的孩童时值“新契”或者“洗契”的年岁。据说用供奉过七娘妈的脂粉打扮,能和七娘妈一样美丽。

吃糖粿

       糖粿是泉州七夕的应节食品。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泉州的糖粿分红、白两色,形状好似初生孩子脸上的小酒窝,寓意孩子健康成长。”

       用糯米粉加凉水调成粉团,搓成龙眼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即成糖粿。放糖粿、乌糖入开水煮片刻即成,沥干盛出后,洒上一层炒花生末食用。一口而入,嚼之Q感十足,糯米的细腻、碎花生的香脆、糖的甜都在口中迸发而出。

乞巧

       七夕夜晚,各家各户的青年女性,会聚在一起举行“乞巧”活动,主角自然是未出阁的女儿,故七夕又称“乞巧节”,讹音“七巧”。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7盘,点7支香,用7根针、7根丝线,对月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同时,女孩们求姻缘、少妇们求子嗣,也都在这天向织女默祷。

       在今天,妇女已少有做“针指”的了,“乞巧”仪俗更是少见,但很多华侨归乡,经常还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回送给家乡人,作为美好的祝福。

       在泉州,无论不同地区习俗是否相同,七夕这天,人们都通过祭祀的方式寄寓希望家人平安、婚姻美满的美好愿望,且听民谣唱曰:

    “七月初七七娘生,七枝清香来拜请。七块碰粉七蕊花,七座灯科七只金。浥饭甜糜豆干酒,恭请七娘来吃酒。”

    “七月初七七娘生,买来花粉和胭脂。七娘骄亭排桌边,七碗糖粿淀淀淀。举来清香点七枝,祈求娘嬷拜祭天。保庇平安甲顺序,照顾阮的细汉婴。”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