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1888—1940年),原名李回全,出生于晋江金井石圳村的一个华侨家庭,曾就读厦门同文书院、香港圣约瑟学院,毕业后前往菲律宾,在父亲李昭以的成美木业公司帮理商务。
1907年,李昭以把成美木业公司交给李清泉经营管理。李清泉接手后,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生产机器,把小企业改为现代化企业,业务蒸蒸日上,商业版图不断扩展,不久后就成为菲律宾的“木材大王”和菲华社会的巨商首富。
1920年,李清泉与黄奕住等人合作创办菲律宾第一家华侨金融机构——中兴银行,并陆续创办华文报纸《华侨商报》《新闽日报》,走上社会活动的舞台,加之他为人豪爽、热心公益事业,先后被选为马尼拉中华商会副会长、会长,被公推为菲律宾的华侨领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东北,李清泉闻讯后立即号召菲律宾华侨支援东北军民的抗敌斗争,以他为首的中华商会汇回国币20万元交予东北义勇军。随后,李清泉组织成立菲律宾华侨国难后援会并任主席,积极开展募捐筹款支援祖国抗战。
1932年1月28日,日寇蓄意进攻上海,遭到十九路军的英勇抵抗,李清泉领导的华侨国难后援会立即汇给十九路军国币5万元作为作战经费。同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炮制伪满洲国,妄图将东三省永远分割出去。李清泉领导的马尼拉中华商会当即通电,反对溥仪称帝,并致电中国体育协会,反对伪满洲国参加远东运动会。
1932年11月,参加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著名将领翁照垣抵达马尼拉,受到李清泉等菲律宾侨领的热烈欢迎。在欢迎宴会上,翁照垣呼吁:“航空救国是一条出路。”李清泉等人立即响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筹组“中国航空建设协会马尼拉分会”,由李清泉担任主席。该会成立后,得到侨胞踊跃支持,数日间即登记会员4000人。在航空购机募捐中,李清泉以身垂范,独捐战斗侦察机一架,约值菲币2.5万比索。当时正在菲律宾的黄奕住被菲律宾侨胞的救国热情感染,“慨捐五万金,购机以赠”。至1933年1月,菲律宾各地华侨已组织航空分会35处,共捐购机款约合国币300万元,购机15架,命名为“菲律宾华侨飞机队”捐赠给十九路军,支援祖国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消息传至菲律宾后,菲律宾华侨立即行动起来,于7月16日成立“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李清泉任主席,下设经济、总务、宣传、抵制(日货)等组,并在各地设立分会,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发动广大侨胞开展各种抗日救国运动。
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战所需军需及其他费用与日剧增,为了提高筹款的数目与效率,李清泉认为有必要在东南亚组织一“总机关”,于是写信给新加坡筹赈会主席陈嘉庚,建议“南洋华侨应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款”,并请陈嘉庚负责总机关。1938年10月,菲律宾、印尼、越南、缅甸、泰国及新加坡、马来亚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召开会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推选陈嘉庚为总会主席,李清泉和庄西言为副主席。
在李清泉的积极领导和发动下,菲律宾华侨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筹集了大量资金和各种物资寄回祖国。据南侨总会统计,自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菲律宾实际汇出款项1488万元,被陈嘉庚称赞“其数目为南洋各属华侨之冠”。
正当李清泉四处奔波,发动侨胞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支援祖国抗战之时,身患糖尿病的他病情恶化,不幸于1940年10月27日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临终前,李清泉在遗嘱中交代将10万美元遗产捐献给祖国,作抚养难童之用。李清泉夫人颜敕及菲律宾侨团为继承其遗志,进一步筹集了40万美元捐献给祖国难童。
噩耗传至世界各地,慰问和悼念的函电似雪片般飞来,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等亦致电悼唁。李清泉遗体运回菲律宾时,菲律宾华侨5000人集体到码头接灵。出殡那天,菲律宾政府下半旗志哀,菲律宾各界和菲律宾华侨团体在马尼拉为李清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世人盛赞他是“至死不忘救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