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不久后即在菲律宾吕宋岛登陆。为应对日寇入侵,菲律宾华侨迅速行动起来,12月10日,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华侨店员救亡协会、华侨青年学生联合会等进步侨团联合召开紧急会议,组织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日护侨委员会(简称“抗护会”),由晋江籍侨领许立任主席。
由于菲律宾华侨大多集中在首都马尼拉市,唯恐遭到日寇屠杀,抗护会遂动员组织马尼拉华侨疏散到中吕宋和南吕宋农村去。12月下旬,抗护会选派一批干部20多人,在战火纷飞中赶到中吕宋,举办华侨干部游击训练班,由石狮籍华侨王汉杰任队长,讲授军事课。
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市,为应对急转直下的局势变化,抗护会又开设一期华侨干部政治军事训练班,近100名骨干参加集训。3月29日,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简称“民抗军”)在吕宋成立,最初有6个支队,约600多人,华侨战士被分编在各个支队里。由于菲、华队员生活习惯和语言不同,存在许多不便,在许立等人提议下,经民抗军领导人同意,抗护会决定单独成立菲律宾华侨支队。
同年5月19日,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在曼地利村的树林里正式成立,由王汉杰担任总队长。华支又名“四八支队”,表明这支武装队伍敬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队歌里即唱道:“耐劳吃苦,不怕牺牲,工农红军、八路、新四军就是我们的榜样。”
华支队旗呈红色,中间是“华支”两个汉字,左下方“WHA-CHI”是用闽南语拼写的“华支”,右下方还有两条黄色横条,代表华支的两大任务:一是抗日、反法西斯,二是民族解放。左上角有三颗黄色五角星,代表华支的三大纪律原则:一切服从抗日,抗日高于一切;爱护老百姓;服从命令听指挥。此外华支还有八项注意:离开宿营地要打扫清洁;说话要和气;借物要还;损物要赔;买卖公平;出入要宣传;大便要找厕所;尊重风俗习惯。显然参照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制订。
华支中的指挥员、战士大部分是泉籍华侨,例如总队长王汉杰是石狮人,副队长高华岳是南安人,参谋长陈村生、王西雄都是晋江人,第一大队大队长郑显玉、第三大队大队长郑智民都是惠安人,等等。
华支成立之初,只有1把短枪、1把步枪和4枚手榴弹,队员人数少还缺乏训练,因此成立之后全队即开赴巴斯布尔山进行军政训练,并根据八路军、新四军战斗经验,编写《中国革命军队优良传统》作为教材。训练期间,华支队员克服粮食短缺、疟疾流行等困难,越过封锁线,收集美、菲军队撤退时散落在山地和民间的枪支,共收集到步枪80多支、自动步枪4支、重机枪1挺,令全体指战员欢欣鼓舞。
经过3个月的军政训练,华支队伍扩充到全副武装的七八十人,战斗力大大加强,随即下山参加对日军的“雨季攻势”,伏击敌伪军车辆,袭击敌军兵营,火烧敌军驻地,搅得日军惶恐不安。1943年1月,日军百余人向华支一个排的驻地干仑巴进犯,华支待敌人渡河上岸后,断其后路,加以攻击,大获全胜,造成敌人死伤30余人,其中有军官2人,华支仅1人受伤。干仑巴大捷的消息传至马尼拉,令侨界一片欢腾,从此华支骁勇善战的英名传遍了中吕宋、马尼拉乃至整个菲律宾。
在此后的战斗中,华支与民抗军陆续展开反攻,解放了许多城镇,提供了许多关键情报,为美军向马尼拉的迅速进军铺平了道路。1945年2月,华支配合美军先头部队攻进马尼拉市区,菲律宾首都遂得光复。一位美军军官在庆祝马尼拉解放的群众大会上说:“如果没有华支的配合,美军就要多花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占领马尼拉,而且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华支成立到日寇投降的三年中,在菲律宾人民和华侨的支援下,华支同菲律宾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密切配合,并肩作战,转战吕宋岛的十多个省,打了大小战役260多次,歼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其它战利品。经过战争的磨练,华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1945年向日军发起总攻时,已经发展到5个大队、700多人。
华支战士身为外侨,自愿参与菲律宾人民抗敌斗争的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声誉。美军在其呈报菲国防军总司令部,为华支指挥部颁奖的函中指出,“华支的官兵都是外国公民,本来他们不必担负直接抗击敌人的义务,但是他们却自始至终同我们并肩作战,直到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