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不到两个月时间,战火就烧到福建沿海,日本的飞机、军舰、大炮开始侵袭厦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生存发展面临严峻前景。9月5日、6日,学校校董连续两日紧急致函请示陈嘉庚:“生少而抗战长期应移安溪”。陈嘉庚随即电报回复:“函悉,移安溪可主张”。就这样,安溪成为集美学校内迁的落脚点。
同年10月13日,集美师范及中学开始迁往安溪文庙。这是首批搬迁的师生,因汽车有限,多数师生只能步行。集美到安溪的路途有130多里,师生背着行李步行需走一天才能到达,许多人脚上磨出了血泡。
为了安置全校的学生和教师员工,除借用安溪文庙外,学校还借用了安溪中学、中心小学的部分校舍,并于10月20日正式开始上课。随后,商业、农林、水产航海三校也先后迁入安溪后垵乡、同美乡、官桥乡的后垵小学、同美小学、曾郁小学等地。
在各项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内部还组建了许多抗日组织,他们节衣缩食,不遗余力地开展、参与各项抗日救亡活动,通过演讲队、歌咏队、演剧队,刊物、漫画,开办战时民众夜校等方式,将抗战救国的呼声传遍校园内外。
在《血花日报》《抗敌呼声》等师生自办报刊的影响下,一大批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战场,为抗战贡献力量。同时,集美学校内迁安溪也极大推进了安溪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师生们尽己所能为安溪的乡亲们帮工、扶贫,作出了回报。
到1939年,因沿海局势日渐紧张,且各校学生增加许多,安溪校舍已容纳不下,部分学科先后迁往大田、南安诗山等地。
1940年10月25日,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访延安后,来到安溪视察,当晚,安溪祥云渡热闹非凡,集美学校安溪全体师生及安溪各界代表都在此集中欢迎陈嘉庚先生。26日上午,陈嘉庚到中学视察,随后赴安溪县各界欢迎会演说两个小时,晚上出席欢迎公宴,27日早,出席在文庙校舍大埕举行的欢迎校主大会,陈嘉庚在会上报告了回国访问的观感,分析了抗战的形势,指出:“抗战胜利属于我,这是一万分之一万的肯定”,勉励师生要把救国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
抗战胜利后,学校师生逐渐由安溪迁回集美,大部分校具器物也随同搬回,诸如集美学校长坑分校则由当地人士接办为崇德初中。8年又3个月的内迁岁月,集美学校“有如隆冬草木,在严霜沃雪中,全其生机”,培养出大批安溪籍的知名人士,有曾星如、施金城、廖祖烈、傅圭璧、李少菁、陈福接、李尚大、李陆大、李景昀等等。
在抗日烽火中,集美学校“收栋梁,拾榱桷,储群材以为国用,道济天下,匪异人任”, 师生们抱定抗战必胜之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谱写了一曲为国育才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