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永春会馆创设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当时旅居马来亚麻坡的永春乡贤李庆烈与十多位热心同乡提倡设立。会馆成立后,即开放予同乡联络感情,沟通消息,互相扶助,谋求出路。
七七事变爆发后,永春会馆的郑文炳、林彬卿、颜迥华、郑友专、林太宗等10多位领导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领导麻坡侨众组织“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发动献衣捐款义举,其中郑文炳首捐3000元,两天筹得2万元,迅速汇交至中国国民政府财政部。消息传出后,麻坡各商会、社团当仁不让,奋起直追,几天内全麻坡筹得20万元,继而引发新马各地华侨的热烈响应,纷纷成立“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为中国抗战出钱出力。麻坡永春会馆因此荣获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赠的“爱国爱乡”匾额,悬挂会馆礼堂留念。
麻坡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在郑文炳、颜迥华、林彬卿及各界侨领的领导下,奔走呼号广泛宣传,积极开展劝募活动,侨胞中无论婚丧喜庆均劝以节约助赈,并抓住时机销售花球、雨具、寒衣等募集资金。1939年,武汉合唱团到马来亚巡演筹赈救国,麻坡诸侨领大力宣传,武汉合唱团后来印发特刊表扬麻坡为“筹赈模范区”。当时永春会馆领导人中最积极的有三人,分别是年近古稀的郑文炳,德高望重,既出钱又出力;年满花甲的林彬卿,下笔成章,善于宣传鼓动;年满不惑的颜迥华,能言善辩,语能服众。三人在麻坡被誉称为支援祖国抗日的“三剑客”。
1939年,滇缅公路即将通车之际,麻坡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征集华侨机工回国参加运输。永春会馆共征集汽车机工数十名,由永春华侨刘贝锦带队回到祖国,在滇缅公路上抢运世界各国和海外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日物资。
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马来亚很快宣告沦陷。日本特务及其走狗对麻坡爱国侨胞支援祖国的抗日活动十分仇恨,尤其对永春会馆的侨领更是视为眼中钉,在麻坡沦陷后不久便迅速展开搜捕行动,大肆逮捕华侨领袖。由于日本间谍早已搜集大量情报,日军一到麻坡,手上便握有筹赈会捐助者的名单,侨领郑文炳、林彬卿、颜迥华、罗文渔、林太宗等遭到抓捕,受尽酷刑,于1942年3月17日惨遭杀害,连家眷也不被放过。
受战乱影响,许多华侨身无栖所,麻坡永春会馆因此被充为难民营,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后,永春华侨周卿锋、邱随、刘在川等征集运输工具,捐款资助遣散难侨回归家园,谋求生计。1946年3月,麻坡永春会馆得以复办。
著名永春籍新加坡侨领李俊承在抗战胜利后曾到访麻坡,写下缅怀殉难爱国华侨的诗歌《乱后过麻坡》:“麻坡经劫后,草木黯无春。爱国怀先哲,捐躯尽故人。沉冤谁与白,化碧迹犹新。今日驱车过,临风倍怆神。”麻坡永春会馆爱国爱乡,为祖国抗战立下的不朽功绩,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