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前线、泉州市辖岛县,控扼围头湾和金门湾,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早在1937年10月14日,停泊在金门附近海面的日舰即派水兵分乘小艇,在金门县城后埔码头一带海面测量港湾,金门壮丁义勇队员发现后,立即开枪射击,迫使日舰退却。
10月26日凌晨,数艘日舰开始移近金门后埔、古宁头等地海面,先用探照灯向岸上照射,继而发炮轰击,之后又有日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俯冲扫射滨海地带。在炮火掩护下,日寇分乘20多艘小艇分别从后埔、古宁头等地强行登陆,守卫在滩头的地方武装人员英勇迎击进犯日军,终因敌众我寡、装备陈旧,全部壮烈牺牲,金门遂陷入敌手。
金门失陷后,日寇即扶持汉奸在当地成立伪临时地方维持会,荼毒金门百姓。日寇强迫金门农民种植烟苗,每户须种植一亩以上,违者即严施体刑,同时在全岛共设22所烟馆,且每所每月强制配售150两,致使吸食成瘾深重者达百余人,未成深瘾者不计其数。此外,侵略者还在金门各村镇遍设日语讲习所,强迫儿童入学,以“日华亲善”等为教材,施行奴化教育。
1938年1月,在泉金门进步人士成立抗敌复乡会,号召海内外金门同胞与闽南各地当局、民众团结抗敌,“收复金门,保卫闽南”。同年,南安水头、石井、莲河及金门、大嶝等地志士成立“金门复土救乡团”,开展抗日活动。1939年4月19日夜,救乡团40余位壮士组成“敢死队”会同国民党部队,借助海上雾气朦胧的气象条件,乘船驶向金门,靠岸后,分兵三路,第一队埋伏警戒,监视敌兵;第二队疾趋官澳,先擒杀哨兵,之后集中火力,以驳壳枪、手榴弹袭击日军盘踞的红楼;第三队以同样方式进攻官澳日军兵房。日军从睡梦中惊醒,仓皇应战,死伤数十人。敢死队员除两人在突击中阵亡,其余均顺利退至海边,登舟凯旋,共缴获轻机枪、步枪、钢盔、膏药旗等战利品100多件。
翌日,“敢死队”夜袭金门日寇的捷报迅速传遍了泉州城和晋江、南安、同安等地,给予抗日军民极大鼓舞。据回忆,当时整个石井镇村民都赶去石井汽车站观看日军首级。4月22日,《泉州日报》以“我壮士四十名,突袭金门,建立伟绩”的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当局授予敢死队队员金质奖章,奖章上镌刻“杀敌保国”四个字。南安石井许氏宗祠立“金门复土救乡团团长许铁坚‘杀敌保国’”木质匾额。
此后,“金门复土救乡团”成员又多次渡海夜袭金门的琼林伪派出所、沙美伪区公所、西园盐场等地,令驻金门日军惶惶不可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