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泉州抗战记忆 | 辜俊英:获毛主席题词的“华侨抗日君子”
2025-09-1117:34:34来源:

       辜俊英(1910—1981年),又名辜芳炽、洪涛,永春籍马来西亚华侨。年少时,辜俊英目睹军阀统治下的永春百姓生活困苦,决心改变那个黑暗的世道,遂于1929年春加入共青团,不久后转为中共党员,从事学运、工运工作。1930年,辜俊英任中共永春县委军事委员,同年底南渡马来亚,加入马来亚共产党,担任雪兰莪培民学校校长。

  1935年,辜俊英与粘文华、王宣化、苏棠影等人发起成立“马来亚华侨救国会”(后更名为“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抗援”),募集物资支援祖国抗战,动员华侨青年直接回国参战,辜俊英等四人后来被合称为“星马华侨抗日四君子”。

  1937年9月,辜俊英受马共中央指派,参加宋庆龄、蔡廷锴等人在新加坡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同盟”。同年11月,为加强与祖国的联络,及时报道祖国军民痛击日寇的消息,激发华侨援助祖国抗日的热情,该盟发起组织“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简称“记者团”)回国采访、慰问将士,宣传、支援祖国抗战。

  辜俊英作为记者团领队,携带有马共总书记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和“抗援”对他们回国联络活动的五项具体任务(向祖国人民报告华侨救亡运动的经过和要求;促进国内各党真诚合作,共同抗日;推动国内各党派在马来亚的组织在华侨救亡统一战线下团结起来,领导广大华侨作为政府抗日的后盾;推动政府组织“华侨义勇军”回国参战;与全国各地的救亡团体取得密切联系)。同年12月,记者团从新加坡出发,到达香港后,在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安排下,沿途冒着敌人的炮火,艰难进行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采访报道和联络活动,一路上得到董必武、秦邦宪等人的支持。

  1938年2月10日,记者团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延安,毛主席派他的秘书到车站迎接。在延安期间,辜俊英得到毛主席两次单独接见,向毛主席介绍了马来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并就海外华侨抗日救亡运动如何开展等问题向毛主席请教。当时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毛主席对马来亚华侨热情支持八路军抗日的义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马来亚侨胞更广泛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对祖国的支援,扩大对国际的宣传,争取更多的朋友,孤立日本法西斯。在延安期间,辜俊英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报告,参观中央机关、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还参加了区妇代会、工代会等活动。

  1938年3月18日,毛主席接见辜俊英时,为南洋侨胞和《南国日报》欣然挥笔写下两幅题词:“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华侨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毛泽东”“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南国日报/毛泽东/廿七年三月十八日”。

  1938年5月,记者团在完成任务后,离开延安,6月返抵新加坡。除整理专篇文章及时向海外报道外,记者团还由辜俊英以“洪涛”为笔名,执笔写下采访《日记》一本,长达10万多字,真实记录了记者团在延安活动的情况。

  1938年10月,为争取华侨抗日活动得到合法地位,辜俊英等人受马共指派同新加坡当局进行谈判,却遭逮捕驱逐出境。此后经过一系列波折,辜俊英回到家乡永春,直至1981年去世。1977年,辜俊英将毛主席的两幅珍贵题词上交中央,中央收到两幅手书后,特意制作两件复制件交给辜俊英保留,以作纪念。1996年,辜俊英之子辜诗鸿将两幅手书复制件、记者团照片,以及那本《日记》捐献给新筹建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见证那段抗战岁月。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