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危机。在这民族危亡之际,华侨群体挺身而出,成为推动、支持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
在海外各地中,南洋地区当属建立华侨抗日救国团体最踊跃、数量最多的地区,例如菲律宾成立以晋江籍侨领李清泉为主席的菲律宾华侨后援会;新加坡成立以永春籍侨领李俊承为主席的救济上海伤兵难民筹赈委员会;永春籍侨领颜子俊发起成立越南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等。
为了最大限度把南洋各地几百万华侨凝聚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支援祖国抗战的活动,建立全南洋华侨统一的领导机关,1938年夏,晋江籍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和印尼侨领庄西言分别致电泉州同安(今属厦门)籍新加坡侨领陈嘉庚,建议在香港或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抗日救国的最高领导机关,庄西言还就此事致电国民政府最高当局,请求支持。7月间,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为筹组南侨领导机关致电陈嘉庚征求意见,陈嘉庚深表赞同,并于8月25日发出《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通启》,陈述召集大会的理由,通告各侨居地推举代表,准备赴新加坡集会,随即成立筹备处进行领导筹备工作,并确定开会日期。
1938年10月10日,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印尼、缅甸、越南、暹罗等国家和地区45个华侨团体的代表168人汇集新加坡,召开南洋华侨史上空前的爱国盛会。大会议定成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总机关设在星洲(新加坡),通过为祖国捐款、推销救国公债、开展抗日宣传及总会组织大纲等多项重要议案。根据组织大纲,大会选举陈嘉庚为南侨总会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大会发表了《南侨代表大会宣言》,揭露了日本侵华暴行,向南洋广大侨胞发出竭尽全力支援祖国抗战的神圣号召。
全南洋华侨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南侨总会的成立,是“南洋华人抗日运动的新纪元”。这是南洋华侨冲破地域观念,共同抗日救国大团结的标志,是继全欧华侨抗联会成立后,又一个大规模的洲际性华侨抗日救国团体。与其他大型华侨抗日救国团体不同的是,南侨总会是由有威望的侨领发起、经过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它有严密的纲领和组织机构,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年多时间里,南侨总会领导下的救国组织达700多个,发动南洋华侨为祖国抗战捐款达4亿多元国币,组织以“南侨机工”为代表的一批批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带领南洋广大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