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方向,并始终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广大海内外泉州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赴国难,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斗争,绘就泉州人民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画卷。
一、全民族抗战时期泉州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全民族抗战时期,由于所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特殊斗争环境,泉州党组织分属中共福建省委(又称闽中党组织)和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又称闽西南党组织)两大系统。无论是哪个系统的党组织,都经历恢复重建、曲折发展、隐蔽精干和恢复活动四个发展阶段。
1.恢复重建阶段(1937.7—1938.10)。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下,泉州各地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转入隐蔽斗争状态。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泉州党组织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在斗争中恢复重建。原属中共厦门工委领导,在晋江、南安一带独立开辟工作的中共晋南工委,与隶属中共闽中特委领导的惠安特支取得联系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精神,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持下来分散在各地的党员和从延安等地回来的党员、从三明过来的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以下简称厦青团)部分成员、从东南亚归国的党员组织起来,积极在晋南、泉州城区、惠安等地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晋南工委的隶属关系几经变更,最后隶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1938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成立,李刚任书记。与此同时,原本也属中共厦门工委领导的安溪、南安、同安等地,一些在外求学、响应党的号召回原籍开展抗日活动的青年学子,以及一些思想进步、被国民党以“政治犯”关押的有志青年在国共合作后被释放回来,他们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隐蔽下来的地下党员一起,成立“党的同情组织”等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厦门工委派李毅然到安溪龙门指导“党的同情小组”的活动。10月,经隶属于闽西南潮梅特委的漳州中心县委批准,中共龙门支部恢复重建,李毅然任书记。泉州各地党组织的恢复重建,为抗日救亡斗争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曲折发展阶段(1938.10—1942.4)。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顽固派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泉州两个系统的党组织虽然都积极壮大党的队伍,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但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一次次反共、防共、剿共活动中,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隶属闽中党组织的泉州中心县委一成立,立即派人到晋江、永春、南安、德化、惠安等地发展党组织,先后建立晋江吕宅、永春桃源、南安诗坂、培元中学等支部,成立沿海、官桥、鹦山、金南同等区委。党组织虽然得到较大发展,但在斗争中组织遭破坏、领导者被捕牺牲的事时有发生,以泉州中心县委为例,这一时期4任书记,1位被错杀,1位被捕叛变,2位壮烈牺牲。而在安南同边区的中共龙门支部,成立后就按照“实行个别的慎重的吸收新党员”方针,大力吸收积极分子入党,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运用“白皮红心”策略,将党员干部安插到国民党基层政权中去,利用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斗争,但在国民党掀起的一次次反共高潮中,斗争环境凶险,上级党组织派到龙门地区开展工作的领导干部,不得不时常更换。
3.隐蔽精干阶段(1942.4—1945年春)。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顽固派就加紧了对南方地区的统治。1942年南委事件发生后,更是对南方实行严格管控,白色恐怖笼罩南方各地。处于国统区的泉州党组织,革命斗争环境十分恶劣,只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白区工作方针,转入隐蔽精干阶段。隶属闽中党组织的泉州中心县委在中心县委书记许运伙牺牲后,就改为中共泉州临时工委,1942年4月实行特派员制,上下级之间采取单线联系的方式,基层党组织在特派员领导下开展活动。闽中党组织在隐蔽精干阶段十分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通过整顿组织、严格支部组织生活、建立请示汇报制度等举措来巩固党的组织。如1944年3月,福建省委和闽中特委机关进驻德化坂里后,专门开办整风学习班,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气节教育。而在安南同边区,1942年南委事件发生后,根据上级指示,也进入隐蔽精干阶段,实行特派员制,采取不发展党员、保存组织、保存基地的办法,通过撤退已暴露色彩的同志、整顿组织、广交朋友等办法来保存组织,积蓄力量,使安南同边区成为闽西南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基地。
4.恢复活动阶段(1945年春—1945.9)。1945年初,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中国战场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已经为期不远。在这种背景下,泉州党组织停止隐蔽精干,重新恢复活动。2月,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恢复泉州中心县委。4月,泉州中心县委在晋江安海召开干部扩大会议,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决定建立中共晋江县工委(下辖沿海区委、安海区委)、南安县工委、挺进工作队(安溪县工委)、惠安直属区委等,并组织干部到各地开展活动,壮大党的组织。与此同时,1945年春,中共闽南特委决定恢复安南同地区党组织的活动。安南同党组织接到指示后,立即结束潜伏状态,按照“积极开辟新区,大胆发展组织”的方针,开始吸收一批进步青年入党。1945年秋,又根据闽南特委关于大胆积极地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开辟新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指示,派出一些党员干部到安溪罗岩、厦门、同安、南安等地发展党组织,使闽西南党组织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就得到迅速发展。
二、泉州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的抗日救亡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共产党员应实际上成为各地救亡运动与救亡组织之发起人、宣传者、组织者”的号召。泉州党组织坚持执行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广泛发动泉州各阶层人士和广大民众以及海外侨胞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组建抗日救亡团体。1937年七七事变后,社会各界满怀爱国之情,迅速行动起来,成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由国民党政府发起的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成立后,泉州于8月初也成立了各党派联合组织的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晋江县分会(简称晋江县抗敌后援会)及妇女抗敌后援队,其他各县也先后成立抗敌后援会和妇女抗敌后援队。在晋江及其他各县成立抗敌后援会时,晋南工委书记李刚就组织中共党员积极参加。此外,泉州还相继成立了泉州民船船员抗敌后援队、文化青年抗敌后援会、人力车工人抗敌后援队、工人抗敌后援队等,在泉州的台湾同胞成立抗日复土同盟会,回民则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分会。在这些抗日救亡团体中,多数都有共产党员参加。像泉州文化青年抗敌后援会,是由李刚发起组织、成员几乎都是共产党员的抗日团体。而在安南同边区,“党的同情小组”在龙门组织了半斋读书会、抗日救亡剧团等抗日救亡团体,而内迁安溪的集美学校,有志青年则创办了钟标体育社等团体。这些抗日救亡团体成为泉州各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活跃组织和坚强后盾。
2.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泉州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成立后,都深入开展抗日宣传、慰劳将士、抗敌募捐、救助难民、抵制日货等活动。比如,以共产党员为主要骨干的晋江县抗敌后援会,成立宣传工作团,组成宣传队分赴南安、永春等各县乡村演出,每到一地,观众云集,反响很好。泉州音乐界成立晋江抗敌歌咏研究社后,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以其为基础成立了宣传工作团歌咏教导团,到各地举行抗日救亡歌咏宣传。在龙门的半斋读书会时常召开时事座谈会,讨论抗战形势与抗日救亡问题,经常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乡村公演《平型关大捷》、演唱《东北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歌曲。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激起了广大泉州民众的爱国救国热情。
3.组建抗日武装。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就将战火烧到了东南沿海。厦门、金门相继沦陷后,泉州地区成为抗日前线,日军飞机时常飞入各县搔扰轰炸。为防止和抗击日军的入侵,泉州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10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邀请晋江、南安24个乡的28个联保主任到南安官桥举行联席会议,以“保国保乡”为口号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得到社会各界支持,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1938年冬,中共龙门支部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游击队员为骨干,组建龙门武工队,通过争取当地开明绅士支持、发动华侨募捐购买枪支弹药、雇请广东技工开办造枪厂等方式来武装武工队。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旗帜下,泉州各地还组建了许多抗日武装。比如,1940年4月,南安水头、石井、莲河、大嶝及金门等地的抗日志士,组成“金门复土救乡团”,配合国民党军夜袭驻金门日军。泉州人民的武装自卫,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军的进犯。
4.在隐蔽精干中坚持抗日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特别是1942年南委事件发生后,隶属中共福建省委和闽西南梅潮特委领导的泉州党组织,都转入了隐蔽精干阶段,在隐蔽精干中坚持抗日斗争。隶属闽中系统的泉州党组织将领导的地区分为泉州地区和永德大地区,实行特派员制度,一方面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斗争,另一方面继续开展抗日和武装自卫斗争。1944年3月至7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南迁德化坂里,使坂里成为福建省委领导全省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隶属于闽西南系统的安南同党组织,则巧妙运用“白皮红心”策略,利用各种合法的、有利的形式,开展隐蔽的抗日反顽斗争。如,1944年夏,安南同党组织以防备日军入侵为名,利用“白皮红心”策略组建抗日警备大队,全队500多人,公开进行政治军事训练,为后来这一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打下了武装基础。
5.发动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全民族抗战爆发前,泉州籍华侨共有135万人,占同期福建华侨总数的60%。祖国的神圣抗战,牵动着广大海外华侨的心。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将广大华侨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之下,抵抗侵略,共御外敌。泉州党组织利用侨亲关系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将广大泉州海外华侨团结起来投入祖国抗日救亡斗争。闽中系统所属的晋江等地党组织,从1938年10月开始,就通过当地侨属关系,与南洋华侨建立了联系。闽西南系统所属的中共龙门支部,在抗战初期就发动海外侨亲捐赠购买枪支弹药组建武工队,1941年11月龙门支部书记林降祥暴露后,就奉命前往东南亚开展华侨工作。广大泉籍华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纷纷投身抗日救亡洪流,有的积极参与组建抗日救国团体,有的捐资捐物支援祖国抗战,有的直接回国参战,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日斗争。参与组建抗日救国团体方面,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为例,泉州籍华侨占全部正、副主席和委员的一半以上,各地的筹赈会负责人多数也是泉籍华侨。捐资捐物方面,如李清泉领导下的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在1938年至1940年间就筹集菲币1200万抗日经费,陈嘉庚称赞“其数目为南洋各属华侨之冠”;缅甸泉州华侨将温陵会馆、安溪会馆、惠安会馆、南安会馆变卖以购公债,等等。回国参加抗战方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泉州华侨纷纷奔赴抗战一线。他们有的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如叶飞、李子芳、许立、沈尔七等;有的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如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的陈青山等;有的参加泉州地下革命斗争,如叶文霸、许运伙等。有的参加国民党军队,如加入在云南、广西一带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的林文法、陈少墨等;参加国民党空军的刘灵韶、刘领赐、梁添成、肖德清等。有的参加南侨机工投身抗战输血线,在3200多名南侨机工中,福建籍的有800多名,其中多数是泉州华侨,如“八十先锋队”总领队白清泉、先锋大队大队长刘贝锦、瞒着父母参加的女机工白雪娇等。他们共同为祖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而又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