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和传承苏区精神
2025-06-2616:28:51来源:

中共安溪县委史志研究室  苏鹏鹏 

内容提要:苏区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条件和检验下产生与形成的,跨越历史时空,永不过时。苏区精神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大力弘扬和传承苏区精神,综合运用苏区时期的各种史实,加强对苏区精神的把握;推动苏区精神具体化的同时,注重增强榜样的感召力和可学性。泉州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泉州地区安南永德苏区精神的当代价值,探索新时代弘扬苏区精神的路径,能够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关 键 词:红色文化  安南永德苏区  苏区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厚重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智慧和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是推动中国梦在新时代前进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本文结合安南永德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挖掘苏区精神的当代价值,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弘扬苏区精神的路径。

一、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的深刻内涵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军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红色文化,体现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更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的群众路线。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取得革命胜利,必须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20世纪初期,中国革命根据地面积与人口只占一小部分,当时的奋斗条件相当艰苦,处于中国革命的危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奉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秉持着必胜的革命精神,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革命教育,要求广大军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工农阶级的共同利益战斗,在星火燎原的坚定信念引导下,中国人民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20世纪20年代,安南永德地区山高林密、经济落后、土匪横行,封建土地制度的苛重剥削,军阀纷繁的战乱和繁多的苛捐杂税,使得该地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迫切要求翻身解放,革命热情很高,革命活动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同属泉州内地县份,又与闽西接壤,地处闽西、闽南、闽中的结合部,交通不便,山高林地,独特的地理条件适合山地游击斗争。于是在安南永德地区各个党组织开始建立,为安南永德苏区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革命基础。闽西苏区也积极向安南永德拓展,1929年7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和前委机关3000多人出击闽中,于8月22日进入永春福鼎一带休整,朱德、罗荣桓、谭政、朱云卿、刘安恭、伍中豪、郭华若等红军著名将领均在此开展革命活动,红军将士在20多个村落广泛宣传党的土地革命纲领和红军宗旨,组织农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实行红色割据。红四军离开后,留下42名红军战士和伤病员,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从而使得创建根据地的革命火种在安南永德地区迅速传播并熊熊燃烧起来,打通了闽西和安南永德苏区的联系,使安南永德地区成为闽西苏区拓展的目标和范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南永德地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创建了安南永德苏区,在泉州地区、闽南地区的革命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执政为民的群众路线

“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至今奉行的群众工作路线,想要获得革命力量,就需要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中央苏区时期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就是因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发自内心地为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共产党执政的组织优势。中央苏区的群众路线在安南永德地区也有所体现,考虑到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1933年成立后,就遵照中央关于土地革命的宗旨和土改分田的指示精神,着手准备领导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土改分田。1933年6月,蔡协民调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常委、秘书,根据其在井冈山、江西苏区、闽西苏区多次参加土地革命的经验,结合安南永德苏区的实际,撰写《怎样分田地》小册子,分发给各县、区、乡各级干部学习。1934年1月底,为了深入发动群众,震慑地主豪绅,在永春达埔还召开了安南永德苏区工农兵代表会议,统一部署实行土地改革运动的方针、政策、步骤,修改三条抗租办法,同时公审枪决三名扰乱土改分田的反动分子。土改分田使安南永德苏区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激发了革命积极性,喜获丰收的农民都争着把余粮送给游击队,支援红军打敌人。

(三)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无私奉献和一往无前是“苏区精神”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优秀的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所说,“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南永德苏区被杀害的革命干部、群众有1400多人,在岩山反击战、达埔伏击战、苦湖突围战等事件中涌现出李南金、郭节、李剑光等革命志士直面生死考验、勇于冲锋陷阵的英勇事迹。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铸就了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二、苏区精神的当代价值

苏区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安南永德苏区党、政、军、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有着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红色文化是在党的革命斗争、改革、建设中逐渐形成的,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党的发展和建设,为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保障,以巩固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安南永德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珍贵资源,是党的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为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和党员的党性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

红色文化是构筑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为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安南永德苏区精神蕴含着安南永德苏区军民为打倒反动派、实现民族解放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蕴含着为追求坚定信念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不朽精神,其动人心魄的革命事迹也成为今天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鲜活案例。例如,震惊八闽的安溪青云楼事件中,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书记李实、红二支队政委陈凤伍、支队长李世全等13位同志被捕,受尽百般折磨,敌人用尽各种刑具,棒打鞭抽、坐老虎凳、灌煤油辣椒水等,妄图令陈凤伍等人供出党组织和游击队的秘密。面对敌人的各种刑罚和欺骗利诱,陈凤伍英勇不屈,用木炭在牢房墙壁上写下:“众人在狱中,言语不相通,同是一日死,革命再成功!”鼓励狱中的同志坚贞不屈,为革命勇于献身,最后12位同志壮烈牺牲。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对加强党员干部的纪律作风教育、感化教育等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安南永德苏区军民坚持斗争的价值取向、爱党爱民的思想情感、追求解放的革命信仰等,能够成为如今党员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深融入党员的血液中,继而转化为谋事、创业、做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有利于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发展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但又能反作用于经济,即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传承和弘扬安南永德苏区精神能够为安南永德四县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革命老区注入力量之源,并促进该区域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是红色旅游的发展。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精心设计就曾发布十条“泉州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围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红色旅游线路设计,通过循迹红色记忆,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其中就有路线包括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县的红色遗迹,该区域的红色旅游发展,能吸引众多省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购买当地的农副产品,增加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红色景点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构建新时代老区、苏区提供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安南永德苏区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向外拓展的重要区域,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福建的“第二个闽西”,2013年被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视同中央苏区”,纳入赣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这使得安南永德地区的铁路基础设施得到建设,2022年12月30日,兴泉铁路全线通车运营,结束了德化、永春等地不通铁路的历史。兴泉铁路是一条旨在开发沿线资源、服务革命老区的重要铁路干线,由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引入,进入福建后途经三明市、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客运连接至福厦铁路泉州站、货运连接至漳泉肖铁路惠安南站,全长464公里。兴泉铁路的全线贯通,为赣闽革命老区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串联14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形成了一条具有深厚红色底蕴、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红色旅游新线路。

(三)有利于区域红色文化的凝聚

用好红色文化,讲好革命故事,是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思路。安南永德苏区精神是安南永德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安南永德苏区革命斗争史的深刻文化凝练,承载着军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振奋人心、社会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它蕴含了安南永德苏区军民勇于反抗、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质,是革命战争年代安南永德苏区军民的价值追求,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自由”、“民主”等内容具有共同的价值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合理利用好苏区精神,引导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前发展。

近年,福建省委宣传部制定下发《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五个一批”的目标举措,包括一批国家级的红色文化基地、一批优秀红色文化精品、一批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一批新型红色旅游产品、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安南永德红色文化有深厚的基础和较大的空间,传承和弘扬安南永德苏区精神,挖掘其中的红色故事、红色作品,对于区域文化自信和红色文化凝聚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时代背景下弘扬苏区精神的路径

(一)加强红色精神研究挖掘,健全保护利用制度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研究团队,进一步做好红色文化的研究挖掘,深入挖掘各地特色红色文化,通过组织撰写理论文章、编写系列丛书等,全方位地反映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并形成一批有深度、创新性、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充分提炼红色文化,打磨艺术精品,梳理和传承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经典红色作品,并以红色历史故事为素材,深入历史、扎根人民,持续繁荣创作,用朗诵、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将红色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发扬光大。建立健全泉州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协调工作制度,明确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重点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目标管理等。坚持高标准原则,整合地区红色资源,进一步明确红色资源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根据《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探索传承弘扬法律机制,制定红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二次损毁的概率。

(二)整合多方力量开展宣传,推进区域品牌建设

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要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统筹安排红色精神传承工作的任务,并相互配合,合作分工统筹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保护工作,拟定传承红色文化的资金预算、使用办法、效益监督工作等。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宣传活动。同时,还要吸收学术团队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此外,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复原或面貌修缮也需要依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例如,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将安南永德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实时共享,利用线上直播、虚拟现实技术等,让人们在线欣赏革命遗址遗迹、文物展览,阅读历史材料;利用现代建筑修复技术对遭受损毁的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复原修缮,还原区域红色遗址的本来面貌。再者,要充分带动民间资本的参与,为社会力量的入驻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带动苏区区域内农特产品的销售,拓展红色精神的发展深度,延长其生命力。

区域品牌建设主要体现在红色文旅的融合。要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了解红色文化、实地体验为核心内容,融合“红色+美丽乡村”等“红色+”品牌。开发“重温红色文化”旅游路线,串联安南永德地区红色遗迹,提升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在教育中融合红色精神,充分发挥育人效用

运用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政治引导、道德修养、意志锻炼,提高同学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去实践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仰,自觉地做一名红色精神的传递者。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开展针对性红色文化教育。针对低学段学生,将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绘制成带有丰富插图的儿童读物,在课堂上以游戏、音乐、舞蹈等形式让学生生动地演绎,能形成学生对苏区精神的初步认识。此外,通过开展主题朗诵大赛、演讲比赛、唱红歌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催生理解、传承好本地红色文化的使命感。再者,可以将苏区精神融入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教学内容中,或者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特色读本,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让学生感受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启发学生主动思索如何传承好苏区精神。高校是融智创新的主战场,推动苏区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推进其品牌建设离不开智力活动的参与。可以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联合属地高校,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寒暑期“三下乡”以及科研课题等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调查,获取资料,分析战略建议。

四、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区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不懈努力,同时也体现出了苏区时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特征和精神特质,它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弘扬与传承苏区精神,需要把苏区精神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当代价值,各主体互相配合协作,创新和拓宽传统的宣传途径,推动其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应用,充分发挥苏区精神在苏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