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溪县委史志研究室 刘冬梅
内容提要:安南永德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建的一个以安溪为中心、横跨安南永德四县边区的红色区域。她是中央苏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管辖的一个重要区域,是中央苏区扩展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福建的“第二个闽西”。回顾总结党在安南永德苏区政权的创建过程,分析其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历史经验,对于推进我们所进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安南永德苏区 政权的创建过程 历史经验 现实启示
安南永德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的一个以安溪为中心、横跨安南永德四县边区的红色区域。她是中央苏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管辖的一个重要区域,是中央苏区扩展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福建的“第二个闽西”。今天,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安南永德苏区政权的创建过程,分析其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历史经验,对于推进我们所进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政权的创建过程
安南永德四县地处闽西、闽南、闽中结合处,便于开展武装斗争,实行红色割据。1927年,上级党组织开始派人到安南永德活动时就开始秘密组织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1928年9月中共永春县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提出永春今后党的任务是“群众武装暴动推翻现政权、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到1932年初,初步形成了以安溪佛仔格为中心的安南永游击区。
1932年3月,安南永德苏区纳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后,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简称省苏)和厦门中心市委派人到安溪,成立了中共安溪县委和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开始在安南永德四县公开组织农会,四县的农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至1932年9月底,仅安溪一县就有农会会员千余人,为苏区政权的创建打下了基础。1932年11月,中共安溪县委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四县斗争,为安南永德苏区政权的创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1933年,安南永德苏区革命斗争迅猛发展,创建苏维埃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5月2日,安溪中心县委在安溪贞洋召开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制定了“迅速的完成我们建设安、南、永、德新苏区的伟大工程”的计划。安溪中心县委在扩大会议之后,立即派出党政军主要干部,分赴官桥、东溪两个中心区,着手进行创建政权的准备。5月30日,安溪中心县委首先在群众基础较好,地势险要的登虎榜成立官桥区苏维埃筹备委员会,筹建官桥区革命委员会,并开始以“安溪县官桥区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对外进行宣传。1933年8月,在彭德怀、滕代远率中央红军东方军入闽作战的有利形势下,安溪中心县委提出“配合红军斗争,建立安溪苏维埃区域”口号,加快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步伐。8月24日,安南永德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官桥区革命委员会在登虎榜成立。8月25日,又在东溪宣布成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
此后,安溪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带领苏区人民,全力投入土改分田和苏区各项建设。期间发生了青云楼事件,政权建设一度受到影响,但安溪中心县委和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扭转不利局面,推进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从1933年8月到1934年底,在不同历史阶段,安南永德苏区先后建立了19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安溪境内有官桥、东溪、彭区、湖头、黄口、镇田、长坑、芸区等8个区苏维埃政权,下辖的乡村也相应成立苏维埃政权。
安南永德苏区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组成部分,处于中央苏区的最前沿阵地,属于赤白交界地带,面对的各种反动势力复杂、强大,斗争十分激烈,因此安南永德苏区的各项建设异常艰难,土改分田常因敌人进攻而中止,政权建设常在敌人“清剿”中受破坏。为适应这种情况,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创造了许多新的斗争形式,如改分田为分米谷,改抗租为减租减息,改苏维埃政府为分田委员会或农会或农民抗日会,从而确保了党对广大苏区军民的领导。
二、历史经验
安南永德苏区东起南安诗山、金淘、码头和永春湖洋,西至安溪长坑、桃舟,北达德化水口,南至同安梧峰,范围近7000平方公里,她是安南永德地区人民在土地革命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历史性选择,取得的成就十分显著,涉及到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安南永德苏区的执政理念。
(一)政权建设
1.传播民主思想。安南永德苏维埃政权的成立,是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的。苏维埃政权的管理形式是工农兵代表大会,政府领导人及各委员会主席的任免都由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府重大事项的决策,也是由工农兵代表大会来研究决定,广大工农群众在苏维埃政权中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实施了土改分田,还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这使地处山区、世代耕种的安南永德农民第一次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真切地感受到民主的光辉和力量,从而树立起民主的思想和意识,并为追求民主自由更加积极地投身革命斗争。
2.夯实组织基础。安南永德游击区南靠漳州游击区,西临闽西苏区。把安溪与闽西苏区、闽南苏区打成一片,是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作出的决议,要“扩大安溪游击战争,打进德化、永春、大田、永安的工作,以与闽北打通”,同时要求漳州县委“注意向安溪、漳平、长泰打进,以与安溪游击区汇合,扩大游击区域”。为更好领导漳泉各地创建新苏区的斗争,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时,把领导闽南各地党组织的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海萍选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委,从而把安南永德创建新苏区的斗争正式纳入中央苏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王海萍当选省苏执委后,就立即派人到安溪,整顿党团组织,于4月底成立中共安溪县委,要求安溪县委站在拥护闽西苏维埃和红军的立场上,积极“打进(中央)苏区边境以及创造新的政权”。为安南永德四县创建苏区的斗争奠定了组织基础,明确了斗争方向。在中共安溪县委的领导下,安南永德四县的革命斗争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以佛仔格为中心的红色区域。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1932年11月,中共安溪县委升格为安溪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安南永德四县的革命斗争。党组织的不断发展,是安南永德苏区形成的组织保证。
3.健全政权机构和制度。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下设土地部、财政部、军事部、肃反部、粮食部、文化部、妇女部。先后领导制定并颁布了《安溪农民协会组织简章》和《安溪赤卫队组织法》。《安溪农民协会组织简章》对协会的名称、宗旨、组织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安溪赤卫队组织法》就赤卫队的意义与任务、赤卫队的组织、武装与日常工作等作出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同时,制定了《安溪县区、乡苏维埃政府组织法》,着手在所辖的安溪东溪、芸区、彭区、湖头、黄口、镇田、长坑及南安、永春、德化的各区、乡建立苏维埃政权。从1933年8月到1934年底,在不同历史阶段,安南永德苏区先后建立了19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安溪境内有官桥、东溪、彭区、湖头、黄口、镇田、长坑、芸区等8个区苏维埃政权,下辖的乡村也相应成立苏维埃政权。
4.培养革命干部。安南永德地区的革命斗争环境是极其艰苦复杂的,外部有国民党正规部队的“围剿”封锁,内部民军四起,匪患不停。在这种恶劣的斗争环境中,一批党的革命干部,受到了严格的锻炼,逐步成熟起来,为以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打下了基础。比如原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执委、组织部长、红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粘文华,1935年7月奔赴新加坡,是新马抗日“四君子”之一,解放后曾任福建省总工会副主席、政协第二、三、四届常委;原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常委、军事部长、红二支队支队长尹利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原红二支队支队长、政委彭德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曾担任义勇军、新四军、野战军独立大队队长、副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担任交通部副部长、部长、中顾委委员。这些曾经接受过安南永德红色苏区血与火革命洗礼的干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5.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安南永德苏区继承了党的早期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结合苏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认知进行了创新性宣传,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为加强党的宣传工作,中心县委成立“安溪红旗社”,出版《安溪红旗》半月刊、《支部生活》半月刊和《安溪通讯》月刊。中心县委还在苏区创办自己的学校,自己编书,派自己人任教,对苏区人民进行识字教育、教唱革命歌曲、刷写红军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如在安溪佛仔格建立红军小学校,在后寮办了个列宁学校,课本都是由安溪中心县委编印的。此外,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的闽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和各区委均设有宣传机构,积极进行革命宣传。革命理论、党的政策通过各种宣传,深入到人民群众心中,并转化成巨大物质和精神力量。
(二)经济建设
1.实行土改分田,维护农民利益。土地还家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可是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约90%的贫农、雇农,却只占有可耕地面积的20%至30%,而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与富农,却占有可耕地面积的70%至80%。地主利用所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是农民痛苦的直接根源。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安溪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就遵照中央关于土地革命的宗旨和土改分田的指示精神,在中心区的院宅林、佛仔格、贞洋、芸美和南安的山后等19个乡村进行土改分田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实施。此前,蔡协民根据其在井冈山、江西苏区、闽西苏区多次参加土地革命的经验,结合安南永德苏区的实际,撰写了《怎样分田地》小册子,指导安南永德苏区人民开展分田分地斗争。土改分田的做法沿用闽西苏区的经验,以村为单位,成立土改分田委员会,按照远近好坏搭配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以人口平均分配,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以户为单位颁发《土地清册》。县、区苏维埃政府派出土改分田工作队到各乡村开展工作,红二支队也派出第一、二大队进驻分田乡村,保卫土改分田。安南永德苏区的土改分田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辟浙皖闽赣边新苏区给七军团的政治训令》中特别提到:“在闽中之安溪、德化一带……赤色游击队在最近是有了新的活跃,部分的地方已经实行了分配土地与建立农村中的革命政权。”红七军团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在致朱德的电报中也明确指出,安溪“各地均已建立政权,分配土地”。土改分田使安南永德苏区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极大地焕发出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当年粮食连获丰收。喜获丰收的农民都争着把余粮送给游击队,支援红军打敌人。
2.促进苏区人民抗租、抗捐、抗税和分粮的斗争。在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前,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就已领导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租、抗捐、抗税和分粮斗争。通过开展“拥红”“红五月”活动和“夏收斗争”,安南永德四县群众斗争的情绪更加高涨,普遍爆发了反对豪绅地主、军阀剥削的经济斗争。安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加入抗租抗捐和分粮斗争的浪潮,分米分谷的斗争更是席卷安溪。黄口、湖头连续发生了6次大规模的群众破仓分粮的斗争。官桥区周围20里的农民都没交租,这是安溪有史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红色政权建立后,特别是土改分田的进行,使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更加高涨。他们在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更加广泛地开展抗租、抗捐、抗税和分粮斗争,更加有力地反对贪官污吏、地主恶霸、土豪劣绅,不断在经济战线上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
(三)军事建设
1.创建武装力量。从1928年开始,永春、安溪就陆续建立了游击队,安溪游击队和永春游击队是安南永德游击武装的基础。“尽了一切努力从老区抽调大批干部到闽南新苏区工作,为迅速打开闽南新区局面提供保证。” 1932年3月至6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从老区抽调干部到闽南时,就有海南的陈凤伍(文昌人,任红二支队支队长)、李实(万宁县人,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书记),闽西的唐光华(上杭人,任红二支队军事科科长)、范国华(永定人,任团安溪中心县委书记)等二、三十名苏区干部来到安南永德。1932年4月,陈凤伍等把安南永德地区的游击队整编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一年后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红二支队根据安溪中心县委“将安南永德等县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工作计划”,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袭击国民党区公所、民军炮楼,镇压地霸、土匪,并不断挫败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清剿”,成为闽南地区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也为苏区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武装保证。
2.服从大局,勇当前哨阵地。安南永德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始终是全国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南永德人民心系中央主力军的命运。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安南永苏区的武装斗争空前激烈,先后牵制了国民党中央军宋希濂三十六师、王敬久八十七师、李延年第九师以及省保安二、三、四、九团和安南永地区的反动民团、壮丁队等反动武装累计数万人,拖住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策应主力红军长征,直至1935年10月才转入隐蔽斗争。安南永德苏区成为了西起粤东、东至闽南这条战略防线上的重要一环,是中央苏区抗击和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一块重要前哨阵地。
三、现实启示
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力量。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是安南永德四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人民政权的一次伟大实践,它开创了泉州地区创建人民政权的先河。今天,我们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安南永德苏区的执政经验,对于在新时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好泉州市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全力以赴大拼经济、大抓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坚定信念是党的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坚定的信念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正是怀着对共产主义必胜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当年红二支队指战员才能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在各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前仆后继;即使是在死亡面前,也矢志不渝,义无反顾,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青云楼事件”中被捕牺牲的党和红二支队领导人陈凤伍、李实等人,就是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奔赴刑场,英勇就义的。
今天,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同样要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念。党的二十大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泉州市委结合国情,立足市情,提出了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发展目标。对此,我们要锲而不舍,执著以赴,要在党中央和福建省委的领导下,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脚踏实地,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泉州人民的风采。
(二)团结一致是创造历史伟业的必要前提。在革命战争年代,团结出战斗力。安南永德苏区的革命先辈为了革命的胜利,同生死,共患难,从来不分本地、外地、姓氏家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并肩战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出生产力。
今天,我们要完成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发展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团结一致。我们要立足泉州侨乡这一实际,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人心,努力团结包括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在内的各方面人士,形成一股合力,不断夯实泉州新一轮发展的力量基础。
(三)艰苦奋斗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年,安南永德苏区军民在外有国民党重兵封锁“围剿”,内部缺衣少粮、武器装备极差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坚持长达五年之久,并多次重创敌人,依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应得到发扬光大。虽然,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泉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功劳簿上自享其乐,不思进取,而应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看到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当好全省的“领头羊”。
(四)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安南永德四县的革命斗争所以能取得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革命先辈们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现在还保存在安溪芸美小学墙壁上一首当时写的诗,就极好地表达了当时的军民鱼水关系:“红军来到,群众云集,慰劳服务,唯恐不周;白军来到,亡命四散,逃之夭夭,唯恐不速。”
今天,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要使我们党在人民心中保持崇高的威信,更要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树立“靠集体、靠组织、靠群众”的思想,深入群众,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组织起来,使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能够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
(五)善打胜仗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在革命最艰苦时期里,面对着敌军的步步紧逼,红二支队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灵活运用“化整为零”“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等战略战术,不断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发展目标,同样需要我们瞅准“战机”,用好“战术”,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树立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的发展意识,紧紧抓住这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