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浅谈苏区精神与惠女精神的契合点
2025-06-2616:24:54来源:

中共惠安县委史志研究室  龚书荣 

内容提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苏区精神和惠女精神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50年代60年代初孕育确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两者一脉相承。几十年来,两者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地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有力地指引和支撑了当地高质量发展超越。新时代新征程上,探究苏区精神(以安南永德苏区为例)和惠女精神形成过程中的契合点,深入发掘其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将有助于新时代持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泉州篇章提供不竭动力。

  苏区精神  惠女精神  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这一初心使命,在艰难困苦中团结带领人民,铸就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理想指引前进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无论是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还是筚路蓝缕的和平时期,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也因此铸就了包含苏区精神”和“惠女精神”在内的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它们跨越时空但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屡创辉煌。

苏区精神,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在泉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溪及周边的南安、永春、德化四县人民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创建了以安溪为中心、横跨四县边区的安南永德苏区,范围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向外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福建革命史和中央苏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惠女精神,是1958年至1960年,惠安县委、县政府带领1.5万名干部群众(其中惠安妇女1.3人,超过86%),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在建设惠女水库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在水库建设过程中,惠女们克服了生活条件苦、劳动环境差等种种困难,凭着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凭借“锄头、畚箕加番薯干”,创造出一段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劳动传奇,使十年九旱的“地瓜县”变成了“米粮仓”。1963年水库主配套工程全面竣工,6月4日《福建日报》发表《惠女颂》社论指出,惠安妇女革命干劲所创造的奇迹,是我们伟大的人民的英雄气魄的最生动体现,并首次提出“惠女精神”。2009年5月,泉州市委专门召开大会重温学习惠女精神,印发《关于开展“弘扬惠女精神 提振创业激情 促进科学发展”活动的决定》,总结提出了以“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为主要内涵的惠女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

综观苏区精神和惠女精神的历史渊源苏区精神是党领导苏区人民开展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而惠女精神党带领以1.3万名惠女妇女为主力军的干部群众直面困难、战天斗地、永不言败鲜明特质的体现,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回顾苏区精神和惠女精神的孕育发展情况,探究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具有诸多现实启示。

一、坚守理想信念是根本保证

在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建立过程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1933年9月发生的震惊八闽的安溪青云楼事件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次。1933年9月8日,安溪国民党当局买通股匪头目并在蓬莱温泉村青云楼设下圈套,将安溪中心县委书记李实、红二支队政委陈凤伍等一行8人,诱骗到青云楼实施抓捕,并连夜押到蓬莱上智交给早已在那里等候的第19路军181旅营长。接着,该股匪头目又按指令连夜假制陈凤伍信件,派人送交在登虎榜的红二支队副支队长黄福廷,将黄福廷、骆招全等5人诱骗至龙居,于9月9日进行围捕。敌人所策划的阴谋接连得逞,共有13位安南永德党政军重要领导人和军事骨干被捕。安溪中心县委得知消息后营救未果。李实、陈凤伍等人被押送到县监狱后,均受尽非人的折磨。“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他们的革命理想信念坚定,坚贞不屈,用各种方式顽强地与敌人抗争到底,充分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献身精神和浩然正气。最终,被捕的13位同志,除16岁的通讯员颜资假称是被游击队抓来的而被释放外,其余12位同志均壮烈牺牲

惠女水库建设中,同样面临许多风险与挑战。1959年春,惠安“一个多月没看到一天太阳”,连续不断的雨天,使得河水迅速上涨,即将越过惠女水库的临时围堰,建设中的大坝岌岌可危。惠女们不得不连夜到偏远的山上挑“干土”,一筐又一筐,一趟又一趟,把临时围堰不断填高,“水涨一寸,堰高一尺”。道路泥泞,山坡陡峭,有的人累到挑着土晕倒在了路边,醒来第一句话却是:“接着干!”不久,临时泄洪渠又决口了,堵口的沙包扔下就被水冲走。危急之中,一个身影跳下去了,又一个身影跳下去了……30多个惠女在洪流中矗立成墙,义无反顾地用身体堵住决口。有人昏迷了,大伙把她们抬上岸,一转身,又立刻跳了下去。现在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这些当时只有20来岁的姑娘们是怀着怎样的勇气,置生死于度外,以花朵般娇嫩的身躯一堵就是一、二十个小时,唯有这样猜测她们当时的坚定信念: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牢记心中,坚决做到理想信念坚定,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二、坚守求真务实是重要法宝

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安溪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立即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从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入手,带领苏区人民全力投入苏区各项建设。1933年9月,先后领导制定并颁布了《安溪农民协会组织简章》和《安溪赤卫队组织法》。《安溪农民协会组织简章》对协会的名称、宗旨、组织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安溪赤卫队组织法》就赤卫队的意义与任务、赤卫队的组织、武装与日常工作等作出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同时制定了《安溪县区、乡苏维埃政府组织法》,着手在所辖的安溪东溪、芸区、彭区、湖头、黄口、镇田、长坑及南安、永春、德化的各区、乡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这些契合当时发展需要的基础规章制度的建设,使得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发展有章可循,也由此加速了安南永德苏区中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据统计,从1933年8月到1934年底,安南永德苏区先后建立了19个区级苏维埃政权,下辖的乡村也相应成立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的发展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惠女水库修建的年代,各方面条件都很困难,惠女们为了修建水库,从开荒盖房到筑坝修渠,日夜奋战在水库工地上。她们把修建水库当成一场只准胜利不许失败的战争,遵循自然规律,坚守求真务实的理念,组成了一支支勇于攻关的战斗小组,她们坚持边劳动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掀起了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革运动,先后仿制和创制了54种4000多件便捷工具,提出了700多条合理化建议,创造了许多高效的操作办法。比如,沉重的石碌碡,在她们手中起舞般地抛上抛下,这是她们发明的“低压快速打夯法”,一分钟能夯167下;三角挖土法、空中运土法、铺设木轨和竹轨自动运土、倒土法、水上舢板拖挂等“土发明”大大提高了工效;爆破技术方面,惠女们“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形创造了独特的甲炮、缝炮、排炮、葫芦炮、七星炮……正是由于这些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方法的运用,推动水库建设效率大大提高,还节省了大量资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保障。

三、坚一心为民是基本遵循

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安溪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就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紧扣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土地问题,遵照中央关于土地革命的宗旨和土改分田的指示精神,着手领导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土改分田,帮助农民实现“土地还家”的梦想。1934年1月,安溪中心县委在佛仔格召开会议,决定加紧发展革命力量,组织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开展分田斗争。还成立分田委员会,由郭省任主席。会后,在开展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土地登记等基础上,由县分田委员会制定公布了5条分田政策,并开展试点工作。为了保证土改分田的顺利进行,安溪中心县委还将红二支队分派到各区,带领当地游击队、赤卫队等武装力量,主动进攻,打击敌人和一切反动势力。土改分田使安南永德苏区的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家辛勤耕耘,1934年夏秋两季连获丰收,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安南永德苏区的土改分田还受到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1958年,惠安县委针对当地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农业发展长期严重滞后等问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虽经1958年初全党全民苦战,基本控制了可怕的水土流失,但是水旱灾害并未根本解决,特别是旱灾。建设乌潭水库(后改称惠女水库),加上原有菱溪水库和正在建设的泗洲水库,很快就能形成库库相连、渠渠相通,组成水网化,使社、队兴办小型水利成为有源之水,发挥巨大作用,全县四十六万亩土地基本上实现水利化。因此,县委认为要建乌潭水库必须下定决心,大干、早干,才能切实改善百姓的日常生活水平。在当时劳力紧张、资金和技术力量十分不足、器材供应又极其困难的情况下,1958年5月间,县委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兴建乌潭水库的决定,并提出:“咬紧牙关,突破难关,自力更生,勤俭治水”的战斗口号,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动员群众力量,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四、坚艰苦奋斗是核心要义

1933年9月青云楼事件发生后,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的两个核心区之一的官桥区工作立即被破坏得不堪设想,组织上完全塌台。那时的国民党当局气焰十分嚣张,还分8路向另一个核心区——东溪区实行“会剿”,妄图一举扑灭安南永德四县的革命力量。在这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安溪中心县委审时度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敢开“顶风船”,不怕风浪险急、暴风骤雨,决定集中精力先行巩固东溪区。一方面,把队伍分作4队分散在东溪边境,领导秋收斗争及向外发动斗争。另一方面,利用有利地形应付敌人进攻,保护农民上山,厉行清野计划。冲破敌人第一次进攻后,安溪中心县委重新分散队伍到各地领导斗争,及时组织精干的驳壳枪队,到永春敌人的腹地开展游击,将农民斗争扩大到永春方面,转移敌人目标。从而在永春建立了马寺山脉、猛虎山脉游击根据地,使永春中部形成了以达埔为中心,涵盖10余个乡、几十个村落的游击根据地,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凝聚了一批革命群众。

为早日建成惠女水库,惠女们起早贪黑,风来雨去,勤俭朴素,含辛茹苦,把艰苦奋斗的作风贯彻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水库工程一上马,她们用的是锄头、畚箕、手推车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所能依靠的,是自己身上的那股坚强如钢的意志力;她们住的是草房,平地垫着鹅卵石,草席烂了铺草叶,许多人露宿野外,甚至就在乱草荒坟丛中睡觉;她们打的是赤脚,因为带来的草鞋舍不得穿,只有中午太阳晒得厉害脚底发烫时才穿;她们吃的是地瓜干,用蚊帐布作袋子蒸出的地瓜干,她们忍饥挨饿,任劳任怨,以无悔的双肩坚强挑起巨石般的生活重负,以有力的两臂奋力挥锄挖出通向幸福的道路……“只要把水库建成,死了也甘愿!”这句话是参与水库建设的万千惠女们的口头禅。她们承受一切、迎纳一切,并且,最终战胜一切。惠安妇女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历久弥新,令人肃然起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五、坚守无私奉献是坚实基础

1933年,经厦门中心市委同意,安溪中心县委发动了“红五月”斗争,使安南永德革命形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红五月”最大的两件事之一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的成立。早在1933年4月,安溪中心县委就决定举行第二支队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于4月10日发出《关于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一周年的拥红工作》的通告,要求各区、乡“要广泛组织红军之友社”,发动募捐来“慰劳红军游击队”,发动“身体高壮而忠实、勇敢、努力、能吃苦耐劳,可以脱离家庭的农民分子当队员”。经过广泛宣传发动,众多有志青年纷纷积极响应,秉持着一颗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舍“小家”为“大家”,挺膺担当,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工作。5月1日,安溪中心县委和第二支队在安溪贞洋祖厝举行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第二支队成立一周年,安南永德四县的参加人数高达600多人,革命队伍不断壮大。

惠女水库建设的号令一响,姑嫂、姐妹、妯娌、婆媳争先恐后报名。是什么在召唤着惠女宝贵的青春,让她们迸发出烈火一般的力量和光芒?一边是水库修建的需要,一边是家里生产生活欠缺强劳动力,她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家里催着结婚,正当青春的她们却说,自己还年轻,等水库修建好了再谈婚论嫁也不迟;平日里对草笠、头巾、手帕珍如至宝,她们却可以毫不吝惜地拿出这些心爱的随身之物来擦洗坝基淤泥……全县特别是所涉及的4个公社,每个自然村都出劳力,口号是“每户至少要有1个人上工地”,落实的结果是女性占86%以上。正是这种弃“小我”而成“大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集体观念和奉献之举,谱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彩华章,让惠女们齐心协力创造出了一个水利奇迹——惠女水库,不仅在建成后灌溉了全县半数以上农田,时至今日,其总库容1.26亿立方米的库区和长达百余公里的干支渠仍在发挥作用,惠泽周边几个县(市、区)数十万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党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取得伟大成就,正是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赤诚奉献,充分彰显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我们要牢记嘱托、担当作为,进一步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和“惠女精神”,汲取精神养分、锤炼精神品质,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大局中,勇当主力军、争当第一方阵,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州篇章。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