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安市委史志研究室 潘新法
内容提要:中央苏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对革命的发展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南安苏区作为安南永德苏区乃至福建苏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践行了苏区红色精神,吸收苏区红色文化与闽南文化融合,进一步丰富苏区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和传承苏区红色精神,积极推进原中央苏区南安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南安苏区 革命活动 红色精神
苏区红色精神是在革命年代孕育产生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对不断发展壮大的革命根据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后,我们将如何进一步传承和汲取安南永德苏区信念坚定的力量,发挥南安原中央苏区时代价值,为南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资源,实地参观学习、调查研究、研讨座谈,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南安苏区在安南永德苏区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将安南永德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于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后,留下蔡协民、尹利东等干部来领导漳泉创建苏区。1933年8月25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安溪东溪召开安南永德四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在党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发动安南永德人民,在广大乡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抗租债、抗钱粮、抗捐稅和土改分田斗争,还开展妇女解放斗争和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等。安南永德苏区7000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并与闽西中央苏区相连接,成为“第二个闽西”。南安的诗山、金淘、眉山、蓬华、翔云、英都、码头等地均属于安南永德苏区。
南安是原中央苏区,南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安南永德苏区开展革命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独特地理环境优势,安南永德苏区连成一片
相互毗邻的泉州所属安溪、南安、永春、德化等县,山深林密,交通不便。地处南安市西北部的诗山、金淘、眉山、蓬华、翔云、英都、码头等地,与安溪、南安、永春三县市交界处,高山峻岭居多,树林密布,沟壑纵横,住房建在半山腰,田地尽是梯田,地势狭长而陡峭,坐拥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1933年8月25日,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苏区革命活动将南安和安溪、永春、德化连成了一片,红军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红色革命历史厚重,建立更宽广的革命根据地。
(二)更加隐蔽开展革命活动,红色政权建立迅速
南安同安溪、永春、德化苏区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组织,迅速建立红色政权。1928年秋,中共党员郭子仲(南安蓬华镇山城村人)从厦门回到地处安南永边界的家乡南安华美山后(今山城),开办平民夜校,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组织。1930年夏,成立中共山后支部,隶属永春县委。1930年冬,安溪东溪、佛仔格,南安山后和永春达埔、夹际一带农村革命工作有了发展。永春县委决定开辟安南永边区工作,并在东溪成立中共安南永特区委员会,归属永春县委领导,由代理书记李南金兼任特委书记。特区委下辖5个党支部,党员10多人。其中安溪有东溪、佛仔格、芸美3个支部,南安有山后支部,永春有夹际小学支部 。到1932年初,形成了以佛仔格为中心,包括安溪的佛仔格、芸美、东溪、镇抚、后寮和南安的山后、华美、蓬岛以及永春的达埔、岱山、羊角、圳古、坑园等乡村的安南永边区游击斗争基地,边区的游击战争迅速发展。
(三)南安苏区在安南永德苏区革命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1月,福建军委要求安南永德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与闽西反攻龙岩、永定的斗争配合,恢复并扩大闽西革命胜利”。
1933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在安溪佛仔格成立。红二支队与县保安团、民团、守望队以及正规军先后打过上百次大小战斗,其中的苦湖战役(南安眉山乡)、岩山反击、贞洋大捷、达埔之战,并称为安南永德边区的四大战役,消灭了大量敌人,长期牵制敌人正规军二个师和地方兵力达一万多人,消灭相当数量敌人,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和兄弟地区的游击战争。南安苏区人民在安南永德苏区革命活动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南安县被杀害的干部群众达387人,被逮捕、酷刑、勒索的数以千计,被烧民房464间。其间,1934年4月到1935年6月,国民党保安第九团、第八团、第九师谢辅三旅,三次大规模“围剿”中共诗山区委所在地的诗山镇红星村湖南坪:烧毁房屋95间,抓捕革命群众320人,有25位优秀的革命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5年6月,国民党51团三营蒋英治部“围剿”蓬华山城村:杀害革命群众16人,被抓36人,被迫外逃121人,烧毁房屋86间。1935年9至10月,国民党李延年部谢辅三旅出动数百名军队“围剿”官桥岭兜村,社仔顶、后院和后垵3个自然村被烧毁,被捕的地下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多达100余人,晋南游击队队长尤大斧等15人被杀害。
1957年7月,南安县委在山城村的大坪美山上建立安南永工农红军烈士之墓。1975年7月,南安县革命委员会把烈士墓改建成纪念碑。纪念碑下的骨灰室,安放着34位在安南永革命根据地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骨 。
南安苏区人民同安南永德苏区中央苏区人民一样,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作出了奉献和牺牲,在新时代,我们更加坚定新发展理念,践行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要发挥南安金淘镇占石村、蓬华镇山城村、金淘镇深垵村(深辉村)、官桥镇岭兜村“福建中央红军村”的引领作用,推进南安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央苏区下南安苏区的红色革命精神
南安苏区作为安南永德苏区乃至福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革命实践孕育革命精神,南安苏区红色精神立足于南安苏区乃至安南永德苏区的革命斗争实践,传播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吸收苏区红色文化,践行了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苏区精神,进一步丰富苏区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红军在开辟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坚持以共产主义信念来武装自己,把人民放在首位,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用实际行动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1929年8月22日至28日,朱德率领3000红军将士进驻永春福鼎,召开三次群众大会,宣传《土地法》《红四军布告》。之后,安南永德地区迅速掀起革命高潮,红军二支队由原来的不足一百人发展到五百多人,加上各地的赤卫队、游击队,共有近万人的武装队伍。他们抓土豪,杀地痞,攻打民团、保安团、乃至国民党中央军;运用游击战略战术,有时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时分散活动,扰乱敌人阵地,根据地不断壮大发展,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南安蓬华乡游击队、赤卫队配合红二支队及兄弟地区的群众武装,对敌大举进攻。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决心得到群众的认可,也彰显出苏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坚韧的团结奋斗
在革命时期,南安苏区军民齐心抗战,为红军壮大队伍、提供物资作出重大的贡献。首先,南安群众积极参加红军。安南永德苏区革命斗争中,红军坚守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尊重人民的原则,得到人民的支持,南安群众和红军密切联系,紧密配合,支援革命的发展。南安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后,革命斗争觉悟提高,参与革命的热情高涨,纷纷加入游击队,涌现出了一大批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分子。在红军的指挥领导下,不管是是工人、农民还都老人、儿童、妇女积极加入革命队伍,扩大了红军,支援革命的发展。其中,1933年,南安金淘镇占石村成立党支部 ,建立红色政权,随之成立赤卫队,先后共有队员29人,至1936年上半年,全乡有80%以上的乡民参加农会、妇女会、共青团、儿童团及赤卫队、游击队,各类群众组织骨干有83人,全村90%以上的农户是地下党的基本群众 。1933年5月,南安蓬华镇山后支部派郭赞禀等l0多人参加红二支队建制,并组成一支有50人枪的赤卫队,由郭礽憨任队长,不久,还建立共青团、儿童团等组织。山后村向中心县委、区委、红二支队输送大量干部,有安溪中心县委领导郭子仲,任过厦门中心市委特派员、兼任过安溪中心县委书记的郭光灿等 。
其次,在为党和红军筹措经费方面,南安地区也表现积极。在红二支队曾转战于安溪、南安金淘(包括眉山)边界地区,出现了“红二支队到哪里,那里的群众就自动让出房间、食物和用具等,妇女帮助洗衣服、煮饭,赤卫队、儿童团帮助站岗、放哨,群众还帮助买东西,为游击队传递信件等。”区、乡农会也开展筹粮筹款,募捐购买药品和生活用品送给红军战士,照顾红军伤病员。蓬华镇柯荣明在革命活动中无偿供应饭菜和生活用品,多次送红军游击队大米、药物、干粮、草鞋等物资。体现南安儿女的革命觉悟,证明南安人民群众革命的决心,严格执行党的指示,不畏强敌,坚持团结一致,疾风知劲草,匍匐前进,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
(三)坚实的清正廉洁
1929年8月下旬,朱德率红军到永春一都的福鼎村,红军刚到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部队日夜都要露营,经常吃不上饭,有时候连水都不容易及时喝到,即使在这种环境中红军依旧坚持住革命的决心,坚守纪律,毫不退缩。在电影《深秋1929》,讲述朱德率领红军进驻永春,有一个细节,红军摘了群众的南瓜,把一块银元放在南瓜处。1933年夏秋之间,红二支队的伤病员转移到南安蓬华镇天柱山半山腰处卓石,林家成和妻子洪曼帮助站岗放哨,洗衣送饭,采摘草药,护理伤员,林家成带着谢镜琛四处采集中草药,红军伤病员住了二三个月,没有暴露,红军照市价付给林家成饭菜钱。
还有传唱至今的“红色闽南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干部是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是好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柴米油盐都想到,问寒问暖情意重。苏区干部是好作风,毛委员亲手培养成,领导群众闹革命,艰苦奋斗人称颂。”《红军纪律歌(苏武牧羊调)》“红军纪律真严明,爱护老百姓,不打白士兵;公平买卖,不相欺,保护小商人,工农两兄弟,更加要相亲;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无产阶级劳苦群众人人都欢迎。出发与宿营,样样要记清,睡木板,睡稻草,房屋扫干净。借物要送还,损失要赔钱;大便去厕所,洗澡避女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要实行。”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苏区红色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交融发展,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就是苏区干部清正廉洁的作风和操守,对当代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赓续苏区红色精神,在南安高质量发展中有作为
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安南永德为“视同中央苏区”。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又明确安南永德为“原中央苏区”。承认其在革命年代的历史地位,告慰在南安战斗和牺牲的革命先烈,激励着南安人民群众为南安的美好发展高质量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一)认真学习,贯彻好党中央对原中央苏区给予优惠政策
2014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4〕480号)文件,将安南永德纳入实施范围。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的发布《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外优惠贷款等资金时,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将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多个产业将得到重点培育,并进一步加大对公路、铁路、水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
(二)统筹规划,加快原中央苏区南安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苏区发展,将加快苏区振兴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为推动南安苏区发展,南安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立足规划引领、推动苏区政策在我市落地生根发展,制定《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积极推动更多南安苏区元素列入《泉州市“十四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苏区革命遗址资源,培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三)主动作为,对接南安原中央苏区优惠政策落地
我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部门积极会同南安市发展和改革局、民政局等有关单位及时更新汇编国家、省级有关文件政策,引导老区苏区乡镇、村居围绕政策策划生成项目、享受政策红利。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补短板、红色遗产保护开发、生态治理等5个老区苏区重点领域,策划形成百余个项目的老区苏区项目储备库,同时持续关注上级资金投向,实时跟进符合投向的项目争取资金,加快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发展,全力推动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保持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政策扶持的优良传统,2020年以来,连续两年向上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支持超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超20亿元,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生态治理等社会民生事业。
(四)加强宣贯,持之以恒传承好原中央苏区红色精神
通过公众微信号、讲堂、讲座、展陈等多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苏区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传唱红歌,选取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为内容的红歌,《十送红军》《红星照我去战斗》《苏区干部好作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也可以观看红片,观看优秀红色电影《党的女儿》《闪闪的红星》《红孩子》《中华儿女》《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还可以品读红书,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革命信念,深入理解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书籍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创业史》《山乡巨变》《保卫延安》,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深切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推进原中央苏区南安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