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石狮市委史志研究室 周卡娜 林金奖
内容提要: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从历史文脉来说,作为福建的“第二个闽西”的安南永德苏区,既是苏区精神继承者,也是苏区精神的实践地,它以安南永德苏区的具体实践生动诠释了苏区精神,丰富了苏区精神的内涵。石狮作为老区县市,与安南永德苏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石狮精神”。本文试阐述从安南永德苏区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及其在当代石狮人中的继承和发展入手,得出进一步传承弘扬苏区精神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苏区精神 安南永德苏区 石狮 传承弘扬
一、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的践行
1.安南永德苏区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苏区精神的要义,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安南永德苏区从创建伊始,一直是处在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下,它是在物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苏区军民患难与共,才建立发展壮大起来的。尤其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政府对闽赣两省展开的全面“清缴”,坚持安南永德苏区斗争的军民,斗争环境和斗争生活更为艰苦。1935年,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屡遭重兵围剿,10月,永春特区党团组织完全破坏,12月,安溪中心县委和厦门中心市委均告解散,尤其是白濑事件后,在安南永德地区活动的游击队仅剩彭德清领导的那部分。在严峻的形势下,安南永德苏区军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始终在为革命而辗转奔波,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浴血坚持。1936年7月起,在尹利东的领导下,开始了艰难的安南永边区党组织恢复工作。彭德清辗转在同安、漳州开展革命活动。隐蔽在安南同边区的地下党员、红儿支队第五大队骨干,也在隐蔽待机,为积极寻找党组织努力。由此可见,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就不可能在如此残酷的白色恐怖中坚持下来、求得生存,更不可能有革命事业的星星之火再成燎原之势的机会。
2.安南永德苏区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苏区精神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安南永德苏区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中,安南永德4县(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军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安溪县参加红军、游击队的就有2300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的干部战士有296 人(已追认为烈士194人)、群众456人;被灭绝村庄19个,被灭绝户数236户,被抓走人口1252人;许多村庄被烧毁,被烧民房13228间。永春、南安、德化,被杀害的革命烈士也分别达到190人、125人、123人。为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安南永德苏区军民更是不畏牺牲、主动出击,配合中央红军,进行了数十次战斗,抗击、牵制了国民党中央军第36、87师以及福建省保安第2、3、4、9团和安南永德地区的反动民团、壮丁队等反动武装数万人的“围剿”。不仅如此,在不知中央红军主力已撤离中央苏区的情况下,安南永德苏区军民仍然坚定执行着有关指示和策略,进行着“在党领导下面和敌人优秀的部队不断的开火,配合着一万左右(内女的四千多人)的赤色群众进行分田斗争”。原中央党史研究室曾作出这样的认定:“当地军民积极抗击国民党军队的围攻,直接支援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正是这种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党才能最终走向胜利。
3.安南永德苏区蕴含的一心为民精神
一心为民是苏区精神的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被誉为福建省“第二个闽西”的安南永德苏区,在上级党组织和省苏的领导下,也正如集美安溪同乡会所编的《蓝天月刊》形容的“在江西及闽西所演之把戏,在安溪无不应有尽有”。忠实践行着中央苏区的各种经验做法,它的成功创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奉行一心为民的群众工作路线。在1927年3月,发表的《永春农民协会筹备处宣言》,明确提出组织农会的宗旨,是要改变农民被压迫剥削的苦困处境。1933年5月,安溪县委发出的《五卅纪念与我们的工作》的第四号通告,也要求“为争取劳苦群众大多数而斗争”。在安南永德苏区创建发展过程中,为了使贫苦农民摆脱剥削,获得土地,领导开展了土改分田斗争;为了妇女在政治上、经济史、教育上的权利,开展了妇女解放运动,改革婚姻制度;与此同时,还重视文化教育,创办训练班、红军小学等,让广大工农获得平等教育的权利。正是这种一心为民的实践,安南永德苏区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在长达五年的转战过程中,才能始终与人民亲密无间,游击队到哪里,那里的群众就自动让出房间、食物、用具等。在安溪芸美小学才会至今留存着“红军来到,群众云集,慰劳服务,唯恐不周”标语。这是安南永德苏区党政干部和游击队,牢记一心为民,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受到人群群众真心拥护的最好写照。
二、苏区精神在石狮的传承与发展
1.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石狮人中的传承与发展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生动再现了苏区干部艰苦奋斗的场景,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精髓,无论时代怎样进步,社会怎样发展,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在泉州大地流传,也融入了石狮人的血液中,一句“爱拼才会赢”唱出了石狮的城市精神。作为孕育、传承、激发这一城市精神的沃土,石狮因爱拼而生,又因爱拼而成长。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它总会忠实地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万寿塔、六胜塔和林銮渡共同见证了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刺桐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和蚶江鹿港对渡的闽南根源,见证了石狮人南洋闯荡打拼的顽强历史。万寿塔的传说中,闯海者带着收获回来,即将与家人团聚,最后却石沉大海,折射出早期闽南人民艰难生活状态,但石狮人没有绝望,一代一代石狮人向死而生,凭借着这样的精神,石狮人创造出源远流长的又特立独行的石狮海洋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石狮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为石狮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如今,石狮已成为闽派纺织服装的策源地和集散中心,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休闲服装之都;形成集港口物流、远洋捕捞、渔业通讯、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多种业态的海洋经济区。
建市30多年来,石狮市的各行各业从无到有,从手工作坊到规模化生产,从贴牌加工造到品牌化运作,从集群打造到强链补链持续推进,伴随着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狮始终坚持将实体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结合本地具体的发展条件,敢于拼搏,敢于创新,走出一条石狮人特有的发展之路。
2.无私奉献精神在当代石狮人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瑞金24万人口当中有11.3万人参加革命,其中5万人牺牲;捐献50多担粮食、50万块大洋”,当年在苏区,处处可见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情景,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是苏区精神的内核。苏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石狮这片热土代代相传,石狮人秉承对家乡的热爱,不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友善奉献成为石狮人心中恒久的信念。
早在2001年6月,石狮市就成为全省首个成立市慈善总会的县级市。20年来,有1000多名寒门学子实现了读书梦,有60名断肢残疾人和93名小儿麻痹症患者重新站了起来,数十名聋哑儿童告别了无声世界,25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100多位孤寡老人安度晚年,1900余位重大病灾患者得到医疗救治,还有近40名当事人得到了司法救助……一个人,一个慈善组织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支持慈善,并且投身慈善,才能在最大程度帮助需要的人。老百姓的生活中,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捐款可以做慈善,出力可以做慈善,举手之劳都可以化作慈善的力量。
石狮人有大爱。旅菲侨亲郑声党,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回乡捐资,从铺路、建仓库、架电网,到捐建学校,将大半生的积蓄所得和精力都投入到故乡的各种公益事业中。一直以来,一批又一批热心的侨亲、乡贤如郑声党一样,热爱着自己的家乡,“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至今已连续举办28届的颁奖大会;旅居新加坡华侨蔡天真先生捐建祥芝中心小学礼堂,并捐资8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基金会理事长蔡清淳仙逝后,把自己的慈善事业传承给了自己的子女,为教育持续作贡献。
3.一心为民精神在当代石狮人中的传承与发展
“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作为新时代奋斗者,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设社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石狮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着,这正是苏区一心为民精神在新时代的美好唱响。
石狮,应改革开放而生,曾经因商业贸易繁荣而兴,但是建市之初,面对“家徒四壁”困境,开拓创新成为石狮人的立身之本。石狮人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独有优势,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发展商品经济,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享有“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全国跑石狮、石狮跑全国”的美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正是石狮人,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构筑了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商业链,汇聚纺织原料、纺纱织布、漂染整理、成衣加工、辅料生产、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电商运营等全产业链8000多家企业。坚持开拓创新的石狮,正在大踏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响起石狮的“声音”。曾经的石狮以纺织服装业著称,但是如今的石狮,已不再是纺织服装业“独领风骚”,而是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勃勃生机景象。互联网电子商务、海洋食品、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冷链物流……十多个新兴产业“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共同携手构建起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系,为石狮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大的青春活力。
三、新时代大力弘扬苏区精神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实践的系统研究
苏区精神研究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围绕苏区精神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苏区精神的引领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安南永德苏区资料征集。资料征集是开展苏区精神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增强苏区精神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保障。进行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的践行研究,必须以资料为基础和前提,既要注重征集常见史料又要征集罕见史料,既要关注征集实物和文献资料又要重视采访征集口述资料。要丰富拓宽资料征集的渠道,加强档案、文献、党校、高校、史志、文博等部门联系协作,重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强化社会力量和党史爱好者的联系,共同做好资料征集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安南永德苏区资料整理。任何科学研究,都要靠理论来指导。加强安南永德苏区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保证党史资料立足事物的本原状态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明确党史资料整理的方向,以唯物辩证的根本方法,对党史资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分析,推动党史资料整理的科学性和专题化。
三是进一步加强安南永德苏区史料研究。根据习近平同志对苏区精神的界定,在安南永德苏区史料的总和中、分析中、升华中,将安南永德苏区所蕴含的苏区精神内涵更加集中、系统地展示出来,说明苏区精神每个内涵在安南永德苏区的具体实践和具体表现,说明安南永德苏区在丰富、诠释、践行苏区精神上的共性与个性,全面辩证地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2.加强对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实践的宣传教育
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的研究,要加强宣传教育,把研究成果尽可能转化成活生生的教材。
一是发挥人才的带动性作用。苏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单纯依靠党史工作者来实现,其效果是有限的,最有效的形式,还是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通过培养一批优秀的“宣传者”,讲好红色故事,传承苏区精神。要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聚”和“育”,做大人才增量和提升人才质量。一方面通过整合高校、史志、市情讲解员、社会上宣讲优秀人才等多方力量,建立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培育专业人才,培养有志于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的宣传者,使之成为苏区精神最忠实、最生动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是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教育模式,推动苏区精神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机融合。将苏区精神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的把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内容中,提高“融入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发挥其主阵地作用;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理念,充分利用苏区精神中好的素材,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以多种形式开展推进苏区精神进校园活动;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加强校内校外的资源统筹,加强苏区精神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营造“沉浸式”教育氛围。
三是发挥媒体的传播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新时代加强苏区精神宣传教育,应注重苏区精神与媒介融合发展,打造“苏区精神+媒介”模式。按照“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原则,强化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构建以传统媒体为基础,QQ、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互融的宣传教育矩阵,让苏区精神更好地融合到时代、地区发展,融入到人民生活中。
3.加强对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实践的时代融合
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的传承与弘扬,要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
一是融入文旅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红色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安南永德苏区红色资源以传承弘扬苏区精神的重要方式。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入手,加大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服务加持;加强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跨区域、跨领域资源整合;立足区域特点及优势,在“特色”上多下功夫,通过整合当地及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红色精品路线,通过推出红色+主题,打造特色红色专题旅游。
二是融入时代精神,展现苏区精神魅力。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并不是对苏区精神简单的复制。不论是当年苏区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的践行,还是苏区精神在当代石狮的传承与发展,必然具有苏区精神的共同特性,但因为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时代的不同,也必然具有自身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新时代苏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只有与时代发展、当地文化相结合,才能既弘扬优良传统,又符合时代潮流,才能迸发强劲的精神力量,发挥强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是融入地区发展,塑造地域特色文化。苏区精神是一种文化力量,安南永德苏区所蕴含着苏区精神,深受泉州多元文化影响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自身特殊的地域文化精神。从泉州来看,推动“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目标亟需文化力量的介入,借助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系支撑发展战略实施,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传承并弘扬苏区精神,进一步丰富泉州爱拼敢赢、开拓创新、兼容并蓄、甘冒风险的人文精神,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泉州实践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