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洛江区委史志研究室 苏杏童
内容提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位于偏僻乡村的安南永德苏区即使处在最黑暗痛苦的岁月里,依然心怀教育,扎根农村开展党建+教育之路的早期探索,在教育对象起点低、战斗比较频繁、办学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浴火前行,缔造一批忠诚于党的优秀干部和先进的革命群众,用红色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与精神财富。
关 键 词:党建 教育 农村 初心
强大的民族历来重视教育,中国更是如此,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数千年沧桑依然连绵赓续,历万种劫难还能坚强屹立,因为我们重视教育,即使在最黑暗困苦的岁月仍孜孜以求。安南永德苏区在初创的困难时期就克服艰难险阻,在苏维埃政府机构中设立文化部、配置文化委员,创办军政干部培训班、识字班、农民夜校、红军小学,摒弃国民党教材,自己编印课本……从早期共产党立足“草根”一心为民的教育情怀中汲取历史养分,既是对安南永德苏区教育的价值认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尊重,借鉴先辈经验,探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厚植新时代教育根基,定能助力我们行稳致远胜利抵达心中的“远方”。
一、安南永德乡村党建+教育之路的早期探索
在经历大革命浪潮以后,1927年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城市暴动的困境中清醒过来,逐渐放弃共产国际的教条,转而切入中国革命实际,沉下心来扎根乡村着手领导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革命道路。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了打破敌人对中央根据地的包围与封锁,朱德率红四军二、三纵队与前委机关3000多人出击闽中,进驻德化屏山(今属大田县)和永春福鼎休整,开展革命活动,广泛宣传党的土地革命纲领与红军宗旨,组织农会,打土豪、分田地,使创建根据地的革命火种在安南永德地区迅速传播并熊熊燃烧起来,更重要的是打通了闽西苏区与安南永德地区的联系。安南永德地区位于闽南、闽西、闽中结合部而与闽西接壤,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加上当年民军混战、土匪横行、地主盘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迫切希望改变窘境,适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山地游击斗争、实行红色割据,因此被闽西苏区列入拓展目标范围,进而将安南永德苏区与闽西的中央根据地打成一片。1930年3月,福建军委要求安溪积极开展游击斗争,“与闽西反攻龙岩、永定的斗争配合,恢复并扩大闽西革命胜利”。为此,福建省委组织参观团赴闽西苏区参观,“实地考查苏维埃区域的各种工作,收集建立苏维埃,建立红军以及分配土地,游击战争的经验,准备回来时把这许多经验散布到各地工农群众中去”,分配给安南永地区1人。5月1日,福建省农民代表会在闽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召开,安南永德地区又有2名代表参加。1932年,中央苏区福建省委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正式把毗邻闽西苏区、初步实现红色割据的安南永德纳入统一领导。
独特的地理条件与社会环境给安南永德苏区的建立提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早期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起源于乡村“草根”特别“接地气”,但是山区群众普遍是文盲,思想保守落后,为了教育群众、发展党员,重视农村党建与农民教育“两手都得硬”,教育成为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主阵地。在安溪东溪一带秘密宣传革命,将革命火种引入安溪的中共永春特支党员颜国泰当时就是1名小学教员;1930年,鉴于安溪东溪、佛仔格,南安山后和永春达埔、夹际一带农村革命工作迅速发展,永春县委决定开辟安南永边区工作,在东溪成立中共安南永特区委员会,归属永春县委领导,特区委下辖5个党支部,其中安溪佛仔格支部、南安山后支部、永春夹际小学支部3个支部是从教育发起的,教育成为早期党建的“底色”。
1928年,孩童时期随亲人往马来西亚谋生的郭节(郭云浓)怀着拯救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毅然回国,在永春夹际育才学校任教时加入共青团组织,1930年4月间转为中共党员。他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白天上课,利用休假日和夜晚回家乡佛仔格一带宣传发动群众,办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同贫苦农民交友,秘密组织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革命群众团体,发展党员。1930年秋,中共佛仔格支部成立,抽调一些农会骨干组建农民武装,还建立了安溪游击队。
1928年秋,中共党员郭子仲从厦门回到南安华美山后(今山城)开办平民夜校,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组织。1930年夏,成立中共山后支部,隶属永春县委。
1930年6月,李南金(李果)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毕业,在永春建设局任职,同时担任永春县委宣传委员,通过教师会活动发展党团组织,建立夹际小学党支部。10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陈普济任永春县委书记并成立永春县委军委,加强领导武装斗争。
可见,教育为安南永早期革命者创建党组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农会、互济会等群众组织,扩大拥护红军、拥护苏维埃政府的政治宣传、组织武装开辟新苏区提供优良的“避风港”,奠定了安南永德苏区深厚的教育情怀与超强韧性。在此基础上,1932年11月,中共安溪县委在佛仔格正式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安南永德的党组织和革命斗争,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初具雏形、革命斗争的中心从永春向安溪转移,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泉州地区最高的地方党组织,在福建革命史和中央苏区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安南永德早期革命者从党组织建立之初就启迪民众深刻认识武装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自觉践行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军事思想,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苏区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是“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融合思想的早期实践,已经具备人民战争的雏形。
1934年11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长征,苏区还是以教育作为对敌斗争的重要阵地,集美师范毕业的革命青年林师柴回到家乡龙门出任龙门小学校长,以此为掩护团结校内外进步师生,在龙门开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唱歌,启发农民起来解救自己,秘密组织农会、妇女会、儿童团、赤卫队,1935年春成立中共龙门支部,带领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租、抗税、抗粮、抗债斗争,配合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加强边区武装斗争,成为3年游击战争时期安南永德游击区的战略支点。1964年3月,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的尹利东(又名尹林平)参加安南永老区代表座谈会,对红二支队的历史作用作出高度评价:“正是红二支队在安南永死死拖住在闽中山区的国民党李延年主力师,不让李延年师到闽西参与围堵,为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赢得时机。”
革命斗争没有碰巧的成功。后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着国共两党合力抗战,中共闽南特委(前身为漳州中心县委)、泉州中心县委先后委派进步知识青年在安溪恢复“闽西南地下党”“闽中地下党”组织,他们依然植根于教育,以小学教员为掩护,在地方当局严密监视下隐蔽开展斗争,运用“白皮红心”策略开展地下活动,闽西南党组织就以安溪龙门为基地开展白区工作,不少干部在龙门小学读书或任教。
二、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教育主体多元发展的初步实践
农村根据地建设离不开教育,教育实践的主体是苏区军民。严酷的武装斗争没有停止,毛泽东、朱德等早期革命家高度重视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致力于用无产阶级思想唤醒民众,动员他们积极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在赣南、闽西中央根据地区域内,广泛开展干部教育与社会教育,加强军政训练,建立学校,创办夜校、识字班,红军每个纵队都设立青年士兵学校,每个连队设识字组,组织互教互学。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的引导他们参加政治的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1933年8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强调:“用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安南永德早期革命者用实际行动宣示自己的教育主张。1932年4月,永春、安溪游击队在佛仔格整编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即红二支队的前身),发布《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部布告》,提出游击宗旨除了反抗苛捐杂税,消灭一切剥削,没收米谷田地,分与贫民兄弟,帮助群众土改,驱逐帝国主义,推翻反动统治,建立自己政权,还明确提出“扶植教育机关,反对学阀滥权”等主张。想方设法向中央苏区学习取经,1932年7-8月,安溪县委选派郭藉到中央苏区学习;11月安溪中心县委成立后,又派沈日春、张天良等到瑞金学习。在安南永德苏区创建与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视妇女解放运动,广泛开展妇女教育,通过开会动员、举办文艺活动、教唱《妇女解放歌》《反对旧礼教》等革命歌曲,号召妇女破除陋习,积极参加农会、妇女会、赤卫队,实现自身解放,培养了李素明、曾奎等一批优秀的女干部。
1933年,安南永德苏区逐渐步入鼎盛时期,扎根乡村发展红色教育的初衷自然勃发,在上级党组织和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学习借鉴赣南、闽西中央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教育的成功经验,正如集美安溪同乡会的《蓝天月刊》所形容的那样,“在江西及闽西所演之把戏,在安溪无不应有尽有。”
1933 年 4 月,安溪中心县委成立安溪红旗报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出版中心县委机关刊物——《安溪红旗》半月刊;5 月,创办《支部生活》半月刊、《安溪通讯》月刊,后来还印刷《看!红军的伟大胜利》等宣传品。
1933年8月24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蓬莱登虎榜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官桥区革命委员会,选举傅有智为主席,成为安南永德苏区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下设文化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工作。
1933年8月25日,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在东溪召开,选举李剑光为主席,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以安溪为中心,横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4个县,范围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人的红色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鼎盛时期向外拓展的重要区域和第5次反“围剿”斗争的前哨阵地。安南永德苏区先后在芸区、彭区、湖头、黄口、镇田、长坑及南安、永春、德化成立区、乡苏维埃政府,不仅举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苏区的军政干部,还在苏维埃政府中设置文化部、在各区苏维埃政府机构中委任文化委员,在佛仔格村吕厝垅创办红军小学,红军小学校为土木石结构的闽南大厝式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是红二支队队员与村民子女就学所在地,也是当年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人的活动地点,听老一辈人讲“当年有20多名孩子在此读书,其中有10来个红孩子”。红军小学“自己编书,派自己人任教,不用国民党的课本,对苏区人民进行识字教育和宣传革命道理。”还在安溪后寮“办了个学校,名称叫做‘列宁学校’,课本是由中心县委编印的。”
这些行动不仅体现安南永德苏区的政治抱负,更彰显当时领导人的未来眼光,安南永德苏区教育事业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克服文盲众多、战斗频繁的困境,不仅教育苏区军民识字、提高群众觉悟、培养骨干力量,还开拓了红色育人渠道,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浸润孩子的心田。
三、秉鉴苏区教育创举夯实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安南永德苏区广大党员干部与全体军民坚定信念,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在推进安南永德武装斗争和苏区建设的进程中,付出1400多名优秀干部与革命群众的巨大牺牲,矢志不渝加强党的领导,不畏艰险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革命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安南永德这片革命热土上的一次生动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与精神财富。
第一,主动超前布局。安南永德苏区教育的创举源于根据地军民的实践。为了教育群众觉醒、传播革命火种,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以教书为掩护开办夜校、秘密发展党员确实比较奏效,但是偏僻农村地瘠民贫、迷信盛行,提高党员群众觉悟成为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不变质的关键,教育不能缺位。安南永德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始终倔强前行,尤为难得的是在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主动超前布局,坚决反对旧教育,抛弃国民党教材,自己编印课本,积极传播红色文化,还结合实际教唱闽南歌谣《日本倭奴歌》,强烈谴责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遗憾的是如今和平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却接连发生“精日”“舔美”“跪欧”事件,去年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因插图倒挂五星红旗、乱画中国地图、描画人物丑陋暴露“毒教材”问题,今年儿童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竟然严重歪曲历史事实使用“丁汝昌投降图”等事件更加令人震惊。各种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当前智能手机使互联网迅速普及,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发动乌合之众策划“颜色革命”也变得空前容易,维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仍然不容忽视,应发扬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与坚定的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第二,有力应对变局。“明者因时而变”,安南永德苏区处于远离城市的偏僻农村山区,占优势的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绝大多数党员不是工人而是农民,导致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更不纯洁,大大削弱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面对苏区新变局,如何保证农民阶级与新型人民军队的革命性、先进性与纯洁性?首先,安南永德苏区脚踏实地有力应对剧变,深刻认识农民问题其实主要是土地问题,果断采取土地革命迅速点燃农民阶级的革命热情,星火燎原有力促进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其次,学习借鉴赣南、闽西苏区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农村治理的苏维埃政府机构与武装力量,建立教育机构,创新教育体系,积极宣扬革命理想,传播红色文化,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干部群众,努力肃清非无产阶级思想,切实提高了工农队伍的纯洁性。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时代进行新的伟大实践,需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以果敢的行动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作出响亮的回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奋力开拓新局。教育是将沉重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安南永德苏区始终重视教育军民提高思想与文化水平,积极投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迅速打开了安南永德苏区鼎盛的新局面,1933年8月至1934年底,安南永德苏区先后建立19个区级苏维埃政权,东起南安金淘、码头和永春湖洋,西至安溪长坑、桃舟,南到同安梧峰,北达德化水口,连接闽西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5次反“围剿”的重要前哨阵地。安南永德苏区军民主动出击,与红九团等中央红军密切配合,抗击和牵制国民党中央军第36、87师,省保安2、3、4、9团和安南永德地区反动民团、壮丁队等反动武装数万人,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安南永德苏区在教育对象起点低、办学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无产阶级教育开辟新路子,滋养共产党力量壮大与革命事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仍需发扬苏区创业精神优先发展教育,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夯实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切实提升全民素质,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新跃升,推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步入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