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胡新尚
内容提要:1933年8月25日,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在安溪成立,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安南永德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南永德四县人民在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和厦门中心市委领导下创建起来的闽南一块小苏区,是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时提出的关于闽南“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有机组成部分。安南永德苏区的创建实现了闽西苏区向闽南拓展的目标,把苏维埃疆土拓展到泉属地区,是福建苏维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而且在安南永德地区播撒了民主意识,为这一地区此后革命斗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而在福建苏维埃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 键 词:安南永德苏区 福建苏维埃运动 历史地位
1933年8月25日,安(溪)南(安)永(春)德(化)苏维埃政府在安溪东溪成立,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其成立,是福建苏维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安南永德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南永德四县人民在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和厦门中心市委领导下创建起来的闽南一块小苏区,是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时提出的关于闽南“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思想的成功实践,是闽南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福建的“第二个闽西”。安南永德苏区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安南永德地区播撒了民主意识,为这一地区此后革命斗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而在福建苏维埃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福建苏维埃运动发展的主要历程
苏维埃,是俄文COBET,意思是“会议”或“代表会议”。它起源于1905年的俄国革命,是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创造的一种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列宁敏锐地洞察到它的意义和作用,给予高度肯定并推动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全俄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苏维埃成了无产阶级新型政权的标志。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同时也把俄国创造的苏维埃这种组织形式送到了中国。
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第一个纲领》中就庄严宣布“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1],并在此后的文件中,一直肯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是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形势及政治任务的需要,我们党还“只限于宣传苏维埃的意义”,而“不提出组织苏维埃的口号”[2]。直到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才提出“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3]1928年6月党的六大指出,要“力争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这是引进广大的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国事的最好方式,也就是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最好的方式”,更明确地提出要“发展苏维埃底根据地”[4]。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一场打着“苏维埃”旗帜,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为主要目标的苏维埃运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1931年,形成了赣南闽西、赣东北、湘鄂赣等10多块红色区域。其中,由毛泽东、朱德领导创建的以赣南、闽西为核心的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和大本营。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标志着中国苏维埃运动进入了鼎盛时期。
福建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和主体之一,是全国较早开展苏维埃运动的地区之一。福建的苏维埃运动是从闽西率先开始的。1928年3月至8月,闽西相继爆发了龙岩后田、平和、上杭蛟洋、永定等地农民武装暴动,点燃了苏维埃运动的星星之火。其中,以永定暴动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永定暴动后,先后有13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打出了苏维埃旗帜。1928年8月,闽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此时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农民武装规模小,缺乏经验,还很不健全,也很不稳定。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两次入闽,帮助各地建立地方武装和县一级苏维埃政权,开辟了以上杭、永定、龙岩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才使闽西的苏维埃运动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30年3月18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闽西苏区正式形成。
与时同时,在中共福建省委和闽北临委的领导下,闽北的苏维埃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28年9月,闽北举行了崇安暴动,建立了具有工农兵性质的崇安县民众局。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1930年3月,闽北各区开始自下而上建立村、乡一级苏维埃政权。5月,成立闽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崇安县苏维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下辖14个县(区)苏维埃政权的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在闽南,平和暴动失利后,农民武装退到闽粤边界的饶和埔山区坚持游击斗争,于1929年2月成立了平和县革命委员会,1931年建立饶和埔县苏维埃政府。平和县革命委员会和饶和埔县苏维埃政府均隶属于闽西苏维埃政府领导。这一时期,在闽南的泉属地区和闽中的莆田地区,也曾开展过一些零星的苏维埃运动,如1930年2月永春吾峰抗捐斗争中建立的吾峰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9月惠安暴动中建立的五陈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在莆田建立的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等。这些苏维埃政权虽然都打出了“苏维埃”旗帜,但因存在时间短,各项建设及活动均未得到实质性开展。
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闽西、赣南两大块苏区连成一片,全国最大的苏维埃区域——中央苏区正式形成,闽西成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之一。随着福建各苏区的日益巩固和壮大,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正式成立,使福建苏区有了统一的工农民主政权,标志着福建的苏维埃运动进入鼎盛时期。此后,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进漳的推动下,闽西苏区不仅得到全面巩固,而且发展了大片新区域,使苏区范围扩大到闽西北、粤东、闽西南、闽中及泉属的安南永德等地。
1933年,随着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中央苏区进入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福建的中央苏区疆域,除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领导的闽西、闽南、闽西北等大片地区外,还有在红十军两次进军闽北和彭德怀率东方军入闽作战推动下开辟形成的,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领导的闽北、建(宁)黎(川)泰(宁)、建(瓯)松(溪)政(和)等大片地区,拥有40多个行政县(已有41个县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占据福建全省半壁江山。
此外,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下,闽东的福安、寿宁、宁德、霞浦、福鼎等地,也于1934年2月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形成一个先后辖有包括连(江)罗(源)在内的9个县苏、42个区苏、8000多个乡苏的红色区域,是福建省继中央苏区之后创建的又一块独立的重要苏区,从而使福建的苏维埃运动拓展到了闽东地区。纵观福建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福建的苏维埃运动不仅是全国开展得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是开展得较普遍的地区之一。
二、安南永德苏区的创建是福建苏维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安南永德位于福建省中南部,地处闽西、闽南、闽中的结合处,战略地位重要,境内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斗争。1927年1月,南安、永春、德化开始建立党组织。大革命失败后,这些党组织先后遭到破坏。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召开后,中共闽南临委和福建省委又派人到安南永德各县开展活动,创建党组织,组建游击队。1927年11月恢复了党组织,1929年秋建立了游击队,1930年底打响了安南永德武装斗争第一枪,1932年初形成了以安溪佛仔格为中心的,包括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县边区的游击区。
1932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在福建省委成立前,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中共苏区中央局就指示中共闽粤赣省委(福建省委前身):“闽西的发展不仅应首先注意到杭武永定苏区的扩大与向闽北发展这是主要的同时也应计算到漳泉两属与韩江上游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和联系。”[5]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为闽南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毛泽东在漳州期间,经过与省委书记罗明、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海萍多次商量,提出了闽南要“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思想。根据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和毛泽东的建议,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紧紧抓住中央红军进漳的大好时机,从多方面推进闽西苏区向闽南地区拓展,从而使苏维埃运动从闽西北发展到闽南地区。
其一是为更好领导漳泉各地创建新苏区的斗争,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时,把领导闽南各地党组织的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海萍选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委,从而把安南永德创建新苏区的斗争正式纳入中央苏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王海萍当选省苏执委后,就立即派人到安溪,整顿党团组织,于4月底成立中共安溪县委(后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要求安溪县委“站在拥护闽西苏维埃和红军的立场上”,积极“打进(中央)苏区边境以及创造新的政权”[6],为安南永德四县创建苏区的斗争奠定了组织基础,明确了斗争方向。
其二是“尽了一切努力从老区抽调大批干部到闽南新苏区工作,为迅速打开闽南新区局面提供保证。”[7] 1932年3至6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从老区抽调干部到闽南时,就有海南的陈凤伍(文昌人,任红二支队支队长)、李实(万宁县人,曾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书记)、黄鸿英(曾任红二支队代理支队长),闽西的唐光华(上杭人,任红二支队军事科科长)、范国华(永定人,任团安溪中心县委书记)等二、三十名苏区干部来到安南永德。1932年4月,陈凤伍等把安南永德地区的游击队整编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1933年5月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使安南永德苏区的创建有了坚实的武装基础。
其三是在《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指示闽西各级苏维埃要“加紧工农群众的军事训练,强大地方武装”,要求闽西苏区各县要经常组织游击队,向白区发展游击,并特别强调“要配合潮、梅和漳、泉各县的游击战争”[8]。
其四是组织支前大军,全力支持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1932年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路军入闽,攻克龙岩、漳州,并在漳州驻军39天。在这一过程中,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央的要求,不仅动员了大批人员参加主力红军,而且组成了一支由苏区群众和赤卫队、少先队参加的上万名支前大军配合中央红军行动,保证中央红军进漳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中央红军进漳,为安南永德革命斗争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使安南永德地区的革命斗争迅猛发展。
正是在福建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和努力推动下,安南永德的苏维埃运动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安溪为中心,东起南安诗山、金淘和永春湖洋,西至安溪长坑,北达德化水口,南至同安梧峰,范围近7000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成为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1933年8月25日,横跨四县范围的苏维埃政权——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
三、安南永德苏区在福建苏维埃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安南永德苏区的开辟和创建,在福建苏维埃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种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现闽西苏区向闽南拓展的目标,把苏维埃疆土拓展到泉属地区。历史上,地缘相连的安南永德一直是闽西苏区致力拓展的目标和范围。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进驻安溪、永春边界的福鼎后,中共福建省委就致信闽西特委及四军前委,指出“我们总的策略是扩大闽西的斗争区域,来拥护闽西的革命胜利”,并要求发动群众斗争的区域,“应扩大到泉属、大田、德化、永春。”[9]1930年1月,福建省委第五十六号通告又重申闽西苏维埃赤色区域“须立即准备向漳、泉进展。”[10] 1932年3月中共闽粤赣苏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决议,要在“东江、韩江流域、漳泉、闽北与苏区相联的各县”,“扩大党和苏维埃的政治影响。”[11] 1932年4月在中央红军进漳的帮助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在漳州成立,闽西苏区向漳州拓展的目标得以实现。1933年8月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闽西苏区向泉属拓展的目标也得以实现,从而使苏维埃疆土扩展到泉属地区,真正形成了割据福建半壁江山的大闽西苏区格局。
二是打通了与闽西、闽北的联系,使闽西、闽南、闽西北的苏维埃区域连成一片。在闽西苏区创建过程中,上至苏区中央局,下至闽粤赣(福建)省委和厦门中心市委,都把闽西、闽南、闽北苏区打成一片,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1932年5月,团省委就提出要“打进安溪、漳平、长泰、平和工作,把闽南新苏区、安溪、闽西苏区打成一片。”[12] 1932年8月,厦门中心市委提出要“扩大安溪游击战争,打进德化、永春、大田、永安的工作以与闽北打通。”[13] 安南永德苏区地处闽西、闽南、闽西北结合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央红军进漳的有利形势下,安溪县委成立后就立即派人到与闽西漳平交界的长坑开展工作,打通与闽西的联系,不久又派人到与三明大田相连的德化开展工作,打通与闽西北的联系。随着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也就使闽西、闽南、闽西北的苏维埃区域连成了一片。
三是有力地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成为中央苏区东南战略防线上的前哨阵地。1934年,国民党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和两省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为粉碎敌人东方战线的进攻,中央认为除了闽西苏区一道坚强屏障外,还要在西起粤东,东至闽南的广阔地区建立一条防线。根据中央“在敌人之后方与侧边须要猛烈的开展游击战争”[14]指示,安南永苏区军民主动出击,与中央红军密切配合,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围剿”斗争。4月,根据中革军委部署,中国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在方方和吴胜的带领下,在永安、漳平、大田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进攻中央苏区的交通线。红九团与安南永德苏区的红二支队互相配合,先后抗击和牵制了国民党中央军第36师、第87师及省保安二、三、四、九团和安南永地区的反动民团、壮丁队等反动武装上万人,成为了西起粤东、东至闽南这条战略防线上的重要一环,是中央苏区抗击和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一块前哨阵地。
四是在安南永德地区播撒了民主意识,为这一地区此后革命斗争的再次兴起奠定了基础。苏维埃是工农兵管理政事的一种直接民主形式。苏维埃运动的开展,在广大劳动群众中播撒了民主意识。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一样,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也是通过自下而上,在建立乡、区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政权及其领导人的任免都由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府重大事项的决策也是由工农兵代表大会来研究决定,广大工农群众在苏维埃政权中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这就使地处山区、世代耕种的安南永德农民第一次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从而树立起民主的思想和意识,并为追求民主自由更加积极地投身革命斗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安南永德苏区的革命斗争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曾短暂转入隐蔽斗争,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隐蔽下来的干部就重新建立党组织,开辟安南同革命根据地,成为闽西南白区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基地,并于解放战争时期重新建立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简称八支四团),在南下大军进入福建前,解放了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宁洋六县,在闽南革命史乃至福建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1927年7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集,第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2月版。
[2]《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1927年8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集,第290页。
[3]《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1927年9月19日政治局会议通过),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集,第313页。
[4]《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1928年7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集,第170、186页。
[5]《中共苏区中央局致闽粤赣省委并转省代表大会的信》(1932年2月19日),见《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七辑,第71页。
[6]《许依华巡视泉属报告——党的工作情形及对游击队的改造》(1932年5月25日),见《福建省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9,第209页。
[7]《张鼎丞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87页。
[8]《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1932年3月18日),见《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七辑,第128、129页。
[9]《中共福建省委致闽西特委及四军前委信》(1929年9月6日),见《闽西革命历史文献资料》第二辑,第213页。
[10]《中共福建省委通告第五十六号——目前福建政治形势与我们的工作》(1930年1月14日),见《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6,第33页。
[11]《目前政治形势与闽粤赣苏区党的任务——中共闽粤赣苏区党第二次全省大会决议》(1932年3月14日),见《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七辑,第99页。
[12]《团福建省委关于拥护红军与苏维埃工作的决议》(1932年6月),见《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七辑,第269页。
[13]《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关于“八一”工作及军事、组织、预算等问题向中央的报告》(1932年8月4日),见《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0),第69页。
[14]《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书记黄会聪给中央的综合报告》(1937年4月20日),见《闽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史料汇编》(一),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