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历经千年,文物古迹林立,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魂和根。为更好地做好古城保护发展工作,2016年,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擦亮千年古城名片”,开启古城保护提升工程。
为确保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持续有序顺利推进,2016年2月18日,市政府成立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及办公室(简称“古城办”),市长康涛任组长,规划、住建、市政、文旅等部门联合成立8个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泉州古城保护发展规划建设、资金筹集、规范化管理、政策制定等重大工作,研究解决涉及古城保护整治、产业规划发展、运作体制机制等重要事项。随后,由古城办统筹协调,古城提质复兴计划开始实施。
2016年,市委、市政府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古城保护模式,重点抓好西街、中山路、城南历史街区保护整治等项目,积极探索建立“千年古城、家园共造”管理机制,提升古城居住环境和服务能力,探索古城慢生活业态,推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活态化保护,全力打造泉州古城全域旅游。具体做法是: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建筑保护,持续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纳入文物范畴的名人故居、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的推进力度,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审批,确保中山路、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组建古城保护开发运营公司,运作古城保护提升项目。开展“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工作,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泉州历史文脉。
2017年,市委、市政府以泉州列入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为契机,结合泉州城市“双修”工作部署,在6.41平方千米的古城范围内,继续多措并举推进古城保护提升。一是策划古城保护工作,全面梳理古城历史文脉资源,开展泉州古城“双修”规划,策划生成古城“双修”第一批工作任务。二是研究古城保护政策,为推进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提供依据。三是推进片区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推进片区修缮整治,整体改善片区的城市功能。四是优化古城交通环境,实行分时段交通限行常态化,实施精细化管理,改善市容市貌,缓解交通拥挤。五是繁华古城文化,举办第二届徒步活动,将其作为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核心项目,让徒步爱好者领略古城街巷肌理,了解古城历史文化底蕴,促进古城文化项目落地。六是策划重大节点主题活动,注重古城文化宣传推介,多形式举办文化展示活动,提升古城知名度和影响力,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古城保护。七是促进古城产业升级,培育引导经营业态发展,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形成古城多元化业态格局。
2018年,市委、市政府继续推动古城保护提升工程,主要完成古城涉及文物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项目的报批。开展古城文物点情况普查和修缮工作,古城范围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共计78处。为保护好这些历史记忆,城市建设者高瞻远瞩和匠心巧思。近年来,古城办参与决策和协调古城保护提升项目,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来做好古城保护提升工作,既精心呵护老祖宗留下来的“真宝贝”,还原各个历史时代不同的记忆,又保留原生态生活场景,提升了古城居民的人居环境。2018年5月,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金鱼巷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市民面前。随后,中山路和其他街巷的“微改造”也相继完成。
2021年,中国建筑学会公示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评审结果,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荣获“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成为
全国4个一等奖项目之一,泉州古城“双修”中山路(庄府巷—涂门街)综合整治提升项目荣获二等奖,泉州古城保护提升项目成为全国示范。2021年10月22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审议通过,将古城列为历史街区,对古城的保护提升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泉州古城保护提升工作在宏观上统一规划、微观上精雕细琢,推动古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打响了“泉州古城”品牌,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