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建设“五个泉州”
2024-12-2716:29:06来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灵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一个新境界。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2015年11月13日,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举行,确定“十三五”期间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随后,泉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泉州“十三五”规划建议。全会提出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创新泉州、智造泉州、海丝泉州、美丽泉州、幸福泉州,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五个泉州”。“五个泉州”成为泉州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点燃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吹响争当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建设领头羊的号角。

按照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五个泉州”,2016年9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强调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经济扩量提质、城市内涵集聚、民生事业提升,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

经过五年努力,市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建设“创新泉州”,“机制活”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立足民营优势,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金改区”与“民综改革试点”等多区叠加效应,深化“放管服”改革,让创新型企业轻装上阵。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引进“大院大所”科研平台1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五年翻两番,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全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692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304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3万亿元增加到2.4万亿元。

建设“智造泉州”,“产业优”的实体根基更加坚实。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开展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和服务型制造三大行动,形成传统、重化、高新三足鼎立的制造业新格局。全市新增制造业千亿元产业集群4个、累计9个,半导体产业加快成形成势,泉州“芯谷”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超五成规上企业参与数字化改造,九成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成为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建设“海丝泉州”,“文化兴”的底气自信更加坚定。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被确定为14个战略支点城市和重点布局的15个沿海城市港口之一,连接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性项目兴泉铁路建成通车,福厦高铁建成。履行文化外交使命,承办亚洲艺术节、海丝国际艺术节、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海丝”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年贸易额超千亿元,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港口吞吐量稳居亿吨大港行列,晋江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

建设“美丽泉州”,“生态美”的城乡底色更加鲜明。主动融入全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启动古城整治提升工程,“海丝”古城逐步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城市环湾向湾发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35平方千米,全市城镇化率达68.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特色农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任务,实现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

建设“幸福泉州”,“百姓富”的美好生活更加有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优先、兜牢底线、共建共享,超75%财力投入民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万元提高到4.4万元。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荣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