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素以民营经济活跃而著称,被誉为“民办特区”。2008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泉州绝大多数企业开始遭遇出口“天花板”、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高涨等诸多挑战,亟待转型升级,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成为泉州民企绕不开的“路障”。泉州金融系统受机制体制制约,金融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深化、国内外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为破解这些问题,2012年3月,泉州市政府上报省政府《关于请求在泉州设立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请示》,并转报国务院。4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泉州考察,当地企业家反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仍然困扰着泉州中小企业”,引起温家宝总理关注。随后,省政府出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十一条措施》,支持泉州“金改”先行先试。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等12个部委联合印发的《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泉州市成为继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简称“金改区”)。
《总体方案》围绕发展实体金融和区域金融,建设实体金融服务中心和台港澳侨资集聚中心,提出建设“四大试验区”,即实体金融试验区、民间金融创新试验区、金融生态试验区、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试验区。根据《总体方案》,省政府不久就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泉州建设金融集聚区,打造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打开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通道,助力泉州“金改区”建设。
2013年4月16日,泉州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努力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条通道”,力争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分层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渠道通畅、融资便捷的实体经济融资服务体系。
在实践中,泉州“金改”立足打通“两条通道”,坚持突出专业引领,合理界定区域内各相关主体的职能边界,特别是明确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监管、发展和改革的具体职能,加快推进泉州市金融工作局机构建设,完善县级金融工作网络,设立市中级人民法院金融案件诉调中心,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构筑金融协调管理服务体系。坚持强化顶层设计,构筑金融业加快发展的信息、信用和风控“底座”,促进金融供需信息充分流动,社会信用更加可靠,风险防控更加坚实,营造有利于金融业有序竞争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促进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服务创新。坚持把握正确导向,推进政策转化落实,出台“组合拳”措施,制定《鼓励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近20份“金改”配套政策文件,并在执行中修订完善,同时成立“金改”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金融顾问,建立向上对接争取通道和通联机制。坚持发动各方力量,建立市政府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金改”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制订实施县(市、区)和金融机构推进“金改”量化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在海内外泉商中开展“金改”宣传,发动全社会参与“金改”,形成推进“金改”合力。
在泉州“金改”中,探索建立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共担资金、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准金融机构评级和分类监管等一批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推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的主报告中对泉州“金改”予以肯定。到2018年“金改”结束时,泉州累计推进实施“金改”项目230个、重点创新突破项目42个,全市金融业增加值348.32亿元,比2012年增加167.57亿元、增长92.7%,年均增长14.02%。
国家级“金改区”获批以来,泉州市大胆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路径,大力推进重点环节改革和底层自主创新,在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的同时,有效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特色新路径。2018年,泉州“金改”入选“福建金融改革开放最具影响力40件大事”。2021年5月27日至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全国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泉州召开,泉州市在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