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进一步加强海防前线建设,中央决定在福建兴建机场等重大战略设施。当时晋江地委、专员公署根据要求,积极开展战备施工,1954年开建晋江机场,1955年8月建成,是解放军空军二级永备机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晋江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民航客运需求日渐迫切。1980年5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建设民航泉州站。1980年11月,民航福建省管理局正式组建民航晋江航站,投资50万元,改建晋江机场为上海—福州—广州客运航线的中转机场,并于1981年8月6日正式通航。但此时的晋江机场,规模和设施并不能适应主流的大、中型客机的技术要求。因此,1983年10月,在厦门高崎机场启用通航之后,泉州晋江机场就暂停营运。
进入20世纪90年代,泉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迅猛,商旅客流更加密集。重新启用晋江机场势在必行。依托原空军晋江机场进行扩建改造,财政负担不大。改造更新军用机场老旧设施,能实现军民两利。1992年8月,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收到晋江市政府《关于申请机场改造与扩建项目》的报告后,经过深思熟虑,对此表示认可,并在当年10月向上转报该立项请示。1993年7月1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国家计委发文《关于地方政府投资扩建空军晋江机场并恢复民用航站的批复》,同意立项。9月1日,省计委发文批复同意可行性研究报告。12月,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机场建设指挥部成立,晋江市市长任总指挥。
1993年12月28日,泉州晋江机场航站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工程概算总投资2.3亿元,后又调整增至2.6亿元,资金全部由泉州地方政府自筹解决。开工以后,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紧急协调各县(市、区)有偿投入大笔资金,及时保障工程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联络海内外乡亲,发动踊跃捐资捐建。由于组织领导有方,资金筹措得当,工程进展顺利。1996年9月7日工程竣工验收,9月10日试航北京成功,12月12日正式通航。
市委、市政府非常注重晋江机场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早在工程扩建初始,市委、市政府就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机场投入使用后的生产运营工作。1994年1月20日,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泉州晋江机场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接受民航福建省管理局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1996年12月,泉州晋江机场公司基本完成组建工作,正式开始运作。随后,市委、市政府又从加强组织建设和理顺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于1997年6月在晋江机场成立党委和纪委,并对机构作出调整。1999年,市委、市政府对机场实行股份制改革,成立泉州晋江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革一步到位,比全国民航机场体制机制改革提前了6年。这种敢为人先的做法,成功破解了发展困局。
2002年,晋江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9万人次,盈利516万元。2004年,晋江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晋江机场Ⅰ类航空口岸正式获准对外开放,5.8万平方米的新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进入新时代以来,晋江机场进入跨越发展阶段。2014年11月,泉州晋江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成为福建省三大国际机场之一。2019年,晋江机场旅客吞吐量843.5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5万吨,在全国241个通航机场中分别排名第41位和第34位。2019年4月,晋江机场被国家移民管理局列入国家首批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员出入境便利安排口岸。
现在晋江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D级,各类服务保障设施齐全,能满足波音767-300及以下机型起降要求,具备全天候飞行保障能力。停机坪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跑道2600米,候机楼面积5.8万平方米,设有34个停机位、13个登机廊桥。飞行区配有空管自动化系统、双向I类仪表着陆系统等先进的通信导航监视设备,启用了PBN(基于性能的导航)飞行程序,具有较强的空中交通服务保障能力。37家航空公司在场运营,通航国内外航点80个,国内外货运航线7条。
泉州晋江机场,萌芽于百废待兴的土壤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它的立项获批,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解放军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它的自筹建设,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爱拼敢赢精神,也体现了泉州海内外乡亲心系桑梓、无私奉献的爱国爱乡精神。它的建成,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