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华侨大学召开的加快泉州发展研讨会上,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大泉州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思想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求是、团结、务实、创新”的泉州精神,团结海内外2200多万泉州人,围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坚持“泉州模式”,推进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创造性地开展经济、文化、城市三大范畴工作,建设湄洲湾南岸、晋江口三角洲、围头湾地带、东西溪沿岸四大经济区域,实施科教兴市、产业升级、转型外向、山海联动、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处理好平衡与协调、量与质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的关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正、民生宽裕、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侨乡和现代化的工贸旅游港口城市。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推进大泉州发展战略的深化与实施。
2000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的战略思想,提出要弘扬“求是、团结、务实、创新”的泉州精神,团结海内外2200多万泉州人,坚持科教兴市、产业升级、轻型外向、城乡一体山海联动、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坚持“泉州模式”,坚持奋发思进,推进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时机,扎实工作,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正、民生宽裕、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侨乡和现代化的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同时明确了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三大工作范畴。
2002年,市委、市政府围绕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致力于抓好体制、技术、管理三大创新,提高发展后劲、科技推动、城镇建设、民生宽裕、行政管理五大竞争力,推进经济、文化、城市三大建设齐头并进,实现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互动共荣,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三大关系协调统一。2003年,市委提出要走以项目带动推进载体建设、以载体建设形成块状效应、以块状效应提升发展平台的路子,全力建设高新技术孵化、民生产品制造、石油化学工业、特色农业产业、生产要素集散五大基地。2004年,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和在“更高站位、更高层次、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起飞”的目标,市委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农业稳市、环境活市、人才强市四大工作方针,按照提速、增效、蓄势和强基稳势、协调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0月,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根本,以文化的充盈勃发为动力,以城市的科学布局为平台,以执政的廉洁高效为保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泉州湾滨海城市。
2005年,市委、市政府围绕全省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提出加快构建民营经济、开放创新、城市发展、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五大跃升平台,加快推进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建设。4月,市委第135次常委会(扩大)会议确定“一二三四”城建项目方案,即确定位于城东组团中心区及附近用地作为全国第六届农运会新建的“一场一馆”及相关设施的建设用地;决定加快城市一环路、城市二环路、泉州大桥南立交桥及晋江大桥建设;把泉州大桥南片区、东海片区、城东片区,晋江、洛阳江两岸及沿海大通道两侧景观带建设列为市重点建设工程;进一步做好中心城区的规划工作,加快对社区、中心城区街道立面整治及公共基础设施改造。该方案是对以往历届领导班子提出的大泉州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完善,也是对“东进、南下、西拓”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历届市委、市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的思路和举措,环环紧扣,步步相连,丰富和发展了大泉州发展战略的具体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