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泉州市直国有工业企业“一揽子”嫁接外资
2024-12-2715:36:27来源: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泉州市委、市政府落实省政府赋予泉州市加快改革开放综合试验16条政策规定,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基础工业非常薄弱。大多数企业厂房设备破旧,技术、管理落后,生产经营欠佳,可用“小、老、差、亏”几个字概括。为此,市委、市政府认为,引进外资,彻底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重塑泉州工业体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探索了“一揽子”嫁接外资的实践。1992年3月,市委、市政府组团到印度尼西亚访问招商,先后拜访了祖籍泉州的印尼大马集团董事长吴家熊和金光集团董事长黄奕聪,并邀请黄奕聪来泉州考察合作项目。随后,黄奕聪儿子、香港中策集团董事长黄鸿年来泉州考察合作项目,并达成合作意向,表示“泉州的工厂他全部接收”,意为“一揽子”合作。

在开始商谈合作条件时,市政府主要强调几点:第一,市直41家国有工业企业“一揽子包”;第二,资产一定要评估;第三,工人要全包,不得辞退;第四,工人要有社会保障;第五,土地不入股。双方本着合作的诚意,经过几次磋商后,终于敲定合作事宜。8月15日,双方在福州正式签订合资经营合同,随后成立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后来,泉州胶鞋厂、泉州胶鞋二厂、染织总厂经协商退出合资公司,而泉州线厂和麻纺厂合并为一家,所以实际上参与合资的中方企业为37家。

中侨集团成立后,围绕合资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实行二次招商。中策集团出资200万元,利用其有关渠道到台湾、香港等地招商,首批即引进十几家境外企业与中侨实行二次合资。中侨所属企业通过合资进行结构调整、机制转换和资产重组,快速提高了经营效益,对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起了推动示范作用。1993年,全市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利润首超亿元,10项综合考核指标名列全省第一。

为适应合资经营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推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管市属国有资产;组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统一经营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盘活存量,引导增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职工的退休和医疗保障由企业包揽转变为社会管理,既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又解脱了企业的负担。此外,市政府积极促进政府机关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市直37家国有工业企业一揽子嫁接外资后,企业内部事务由董事会决策,国有资产的经营由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负责,市政府顺势而为,撤销了市重工局和轻工局,强化市经委对工业的综合协调职能,其他部门也相应逐步进行职能转换和机构改革。

泉州市直国有工业企业“一揽子”嫁接外资以及率先实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得到当时国家体改委、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全国人大的关注和肯定。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赴泉州考察,并将泉州市列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第8个试点城市。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