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泉州的晋江、南安等县,充分利用侨乡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多的“三闲”优势,通过“三来一补”,发展了一大批乡镇企业。南丰针织厂就是其中一家,它是香港南益集团在内地投资创办的第一家企业。1981年,南益集团租下当时南安县二轻局下属企业官桥锅犁厂的车间,成立了南丰针织厂,与锅犁厂合作搞“三来一补”,承接南益的来料加工业务。
在合作过程中,锅犁厂党支部与南丰密切配合,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给港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1984年当官桥锅犁厂调了30多名正式员工(其中有5名中共党员)到独立建厂的南丰针织厂工作时,南益集团总经理林树哲主动支持这些党员成立党支部继续发挥作用。为了成立党支部,林树哲还特地找县委主要领导,争取县委的支持。
在“三资”企业成立党支部,连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四大经济特区都未尝试过。因此,南安县委非常重视,在听取多方意见后决定给予帮助和支持,并在支部书记、副书记人选上进行了慎重把关。经研究,决定由原锅犁厂厂长、党支部书记郭厥龟任南丰针织厂党支部书记。在是否让仅有24岁的张贻安担任党支部副书记问题上,南安县委甚至召开常委会会议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84年4月,南丰针织厂党支部正式成立,挂靠在南安外经委党总支。这是改革开放后泉州成立的第一个非公企业党组织,也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非公企业党组织。
党支部成立后,在上级党组织的帮助下,将做工人的思想工作作为主要任务。针对当时许多工人对工厂实行的多劳多得的考核方式很不适应,一直有抵触情绪的问题,党支部有关人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努力解开大家的思想疙瘩,使工人队伍逐步稳定下来,生产也迅速走上了正轨。党支部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厂里成立共青团组织,创造了“团委辅导组”教育形式,对一些有能力的上进青年加以培养。南丰共青团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仅在工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还被团省委称为“福建团组织的一面旗帜”。
除了首创“团委辅导组”培养青年骨干方式,南丰针织厂党支部还主动探索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工作,比如主动联系当地驻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融洽军民关系,吸收许多军眷、复退军人到南丰工作,成为“两省一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南丰的篮球队甚至远赴菲律宾比赛;党支部成员陪工人一起过节,等等。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南丰针织厂的企业文化逐步形成,并和党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奠定了以后南益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10年后,南益集团有了6个党支部,并且在1997年6月由南安市委批准成立了南益集团党委,成为全省第一个跨地区设立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委。
“闽南第一枝报春花”,这是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对“南丰”的赞誉。从1984年成立,经过多年的开拓与实践,南丰针织厂党支部先后荣获“先进基层党支部”“十佳新经济组织党支部”等荣誉称号。1997年6月,南益集团党委成立,被市委确定为“党建工作联系点”,成为众多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学习样板,不仅带动了泉州其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而且形成了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态势。
南丰针织厂党支部和南益集团党委的发展只是泉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联系点办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示范点”的殷切嘱托,持续创新“三五”工作法、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党务干部“双选聘”、党组织书记分级管理激励等经验做法,在全国率先推行非公企业“党建入章”,全市出资人担任党组织书记的企业100%实现“党建入章”,创新推行党建工作融入非公企业公司治理“1533”工作机制,呈现出从“一枝独秀”到“花开满园”的良好态势,不断引领着非公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