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晋江地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福建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决定,解放思想,发挥侨乡“三闲”(闲人、闲钱、闲房)多的优势,引导农民兴办企业,创办乡镇企业,从此改变农村经济乃至全地区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晋江陈埭走在了全地区的前列。
陈埭地处泉州湾晋东平原,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以生产水稻为主,素有“晋江粮仓”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陈埭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以粮为纲”的道路,虽然也办了一些草织、竹编、五金等社队企业,但遭到“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和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徘徊时期“左”的政策打击,当地企业人心惶惶。那时候,陈埭虽接近实现“吨粮田”,但人均年收入仅52元,是个远近有名的高产穷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了晋江人振兴经济的热情。陈埭党委在地委、县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爱拼敢赢,率先跨出创办乡镇企业的路子。1978年,他们冲破单一经营的框框,排除所谓“弃农经商”“不务正业”的非议,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提倡社员合资办企业,短时间内办起90家企业,总产值400多万元。1979 年,陈埭党委召开大会为原被打成“黑供销”“万字号”的人员平反,肯定合资企业姓“社”不姓“资”。这一年,在粮食实现“吨粮田”的同时,共办企业190家,总产值848万元,翻了一番。 1981年,他们总结洋埭大队农民跨队办厂的经验,冲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框框,试行企业利润三七开分成(即70%为企业积累,30%为股份分红),调动群众办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发展到340家,总产值2400多万元。1982年,在开展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中,陈埭党委严格区分合法经营与违法乱纪、正当开支与行贿受贿的政策界限,继续大力支持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达到375家,总产值2959万元。
陈埭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逐渐引起省委、党中央的关注。1983年5月l7日,省委、省政府在晋江陈埭公社召开全省社队企业现场会,赞誉陈埭是“福建的一枝花”。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在会上作总结时,把陈埭经验概括为“三化”(即专业化、商品化、多样化)和“三性”(即群众性、适应性、竞争性),并指出“联合体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农村的经济新格局……应该在全省叫出这样的口号:集资办厂好得很,它姓‘社’不姓‘资’”。12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谷牧赴陈埭考察,肯定和推广陈埭的经验。当年,陈埭的企业数量猛增到547家,产值高达4207万元,比1982年增长了42.2%。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放宽,他们又进一步发展“外引内联”,企业发展到702家,产值8907.4万元,比1983年又翻了一番多。
1984年11月28日,晋江县陈埭镇提前33天实现工农业年产值超亿元,成为福建首个亿元镇。12月6日,省委、省政府致电晋江县陈埭镇党委、政府予以祝贺。12月15日,省政府授予陈埭镇“乡镇企业一枝花”锦旗,并在全省推广陈埭的经验。此后,陈埭镇的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路领跑泉州市乃至全省乡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