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中共晋江地委创办了机关报《晋江农民报》。此后,地委机关报的名称先后变为《闽中报》《闽中日报》《泉州日报》《泉州报》,1969年4月停刊。
泉州是全国重点侨区、对台重要基地,又是全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1984年,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及时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动员全地区人民团结奋斗、振兴家乡,地委决定根据全地区的特点和当时的条件,创办机关报《泉州晚报》,并于4月17日向省委提出申请。6月4日,省委批复同意。
得到省委的支持后,地委和地委宣传部立即着手筹备《泉州晚报》的创刊工作。当时条件很艰难,处于没有场地、没有人员、没有设备的“三无”状态。在地委宣传部的沟通协调下,没有场地就向行署办公室借用房间,没有人员就临时抽调,没有设备就采用传统的铅字印刷术,一个字一个字地拼。
1985年2月18日至1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到泉州考察调研,欣然为《泉州晚报》题写报头。4月1日,《泉州晚报》创刊号正式发行,为四开四版。创刊号头版头条刊发地委书记张明俊的代发刊词《为改革立言 作群众向导》。发刊词提出,《泉州晚报》要起到党的喉舌的作用,为改革立言,作群众向导。要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新时代的信息,介绍闽南乡土人情,促进海内外同胞的交往和协作。
《泉州晚报》创刊号共发行7000份,群众争相传阅。试刊期间,许多市民争相订阅,轰动一时。试刊共出版11期,印发22.3万份。1985年7月1日,《泉州晚报》正式发行。
《泉州晚报》自创刊以来,充分发挥党委机关报的优势,强化权威性和指导性,着力突出泉州特色,在全国和省级新闻评奖中屡屡获奖,发行数连年遥居福建省设区市党报首位,是泉州市最具权威的第一媒体,是印刷质量、编校质量、发行量长期居全省地市报首位的全国百强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