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泉州的农村小水电建设
2024-12-2715:16:12来源: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临山面海,西北部的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北部属于山区,地势险要,落差大,加上水资源较丰富,很适合发展小水电。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为解决农村缺电问题,永春、安溪、德化等县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地建设了一批小型水电站。这些小水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广大农村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急需电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956年,永春县就率先发动群众,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兴建农村小水电,取得良好成效。1969年,水电部在永春县召开全国小水电现场会,总结推广永春小水电建设的经验。

1969年9月,水电部制作的永春农村小水电建设模型在国务院展出,周恩来总理称赞“永春是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同年12月,《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了《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办电——福建省永春县大办山区小型水电站的调查》,泉州小水电建设经验逐渐影响到全国。

1982年11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永春、德化农村小水电后,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水电电气化县试点建设,开启了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之路。此后不久,永春县、德化县被授予“中国小水电之乡”,并分别于1987年、1989年被水电部批准为初级农村电气化县。

小水电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小水电也一度成为“贫困山区致富的曙光”。县域工业、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生活用电等全靠农村小水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县域城乡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就使各种电炊具广泛进入居民家庭。如永春县利用电能煮饭、炒菜,每年可节约木柴2.5万立方米。德化县以电代柴烧制陶瓷,年可节省木柴6.6万立方米。这些“以电代柴节柴”的做法,既方便又环保,对于保护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起了很好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水电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开发程度高,全市水能资源的开发接近饱和,个别河流过度开发,影响水生态、水景观。二是安全隐患多,早期农村水电站设施设备老化、防洪标准偏低、运行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容量小效益差,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下电站占总数五分之四,装机容量200千瓦以下电站占总数三分之一。四是用水矛盾相对突出,引水式水电站占总数的五分之四,调节性能低,丰枯变化大,一些电站灌溉、供水等功能无法统筹兼顾。

泉州撤地设市以来,针对小水电站存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壮士断腕”的魄力,“问诊”散落山野的736座水电站,探索老旧水电站的退出机制。通过改变河流开发模式,从原来片面强调水资源充分利用到全面统筹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从注重水电开发到注重综合效益统筹转变,以流域区域整体推进为重点,通过对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整改、老旧水电站退出、绿色小水电站创建等方式,引导小水电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小水电转型升级。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