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泉州的围垦造田
2024-12-2715:07:06来源:

长期以来,晋江专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为解决农田问题,各县(市)干部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力以赴平整土地、人工造田、改良土壤、开荒围垦、围海造田等,取得很大成绩。1970年,农业总产值达3.94亿元,同比增长55.5%。围垦、开荒成为农业增产的有效经验。1971年11月25日,晋江地区召开“农业学大寨”大会,要求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大力开展兴修水利、围垦、开荒等工作。随后,晋江地区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热潮,围垦造田成为农村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地委连续多次拨款支持围垦造田,大批干部的支援和政府资金的支持保障,有力地助推了围垦造田工程的进展。

经过广大群众的艰苦努力,全区围垦造田主要工程有4块:

第一,五一围垦。位于惠安县洛阳公社和东园公社辖区内洛阳江地段的五一围垦,面积2.04万亩,其中可垦地17280亩,实测可垦滩地13494亩。总投资55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18万元。1970年5月1日开工,1972年9月基本建成。

第二,七一围垦。位于泉州湾东北部、属惠安县张坂公社沿海突出部的七一围垦,面临东海,湾内面积近2万亩,围垦面积17460亩,可垦地16208亩。总投资71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78万元。1970年2月动工,1972年1月上旬竣工。

第三,城东围垦。位于泉州市城东公社辖区内洛阳江下游西侧的城东围垦,面积7000亩,可垦地5900亩,港道水面1100亩。总投资17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9万元。1970年12月动工,1974年11月基本建成。

第四,半林林场填谷围溪造田。半林林场地处华安、长泰、安溪三县交界的深山里。1970年,干部群众在深山沟里移山填谷造田,在沙滩上筑坝围溪造田,造出180亩田,其中水稻田114亩,实现粮食自给。

围垦造田,扩大了耕种面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解决了晋江专区部分地域缺粮少粮的问题。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