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江地委积极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把兴修水利作为造福于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农业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全区还有相当部分农业生产经常遭受旱涝威胁。为改变这一状况,地委、专署决定在晋江上游东溪支流建设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山美水库。
1957年10月,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932队对山美水库工程进行地质踏勘,并编写《晋江流域工程地质踏勘报告》,测制山美峡谷地段万分之一地质图。1958年5月17日,地委、专署成立山美水库工程筹备委员会,专署副专员王德秀任主任。10月,工程首次动工,并成立工程指挥部。此后,由于国家基建方针调整和暂时经济困难,工程历经“下马,上马,再下马,再上马”的过程。直至1967年2月,经周恩来批示,水利电力部正式批准山美水库再次复工修建,列入1967年国家基建计划,核准枢纽工程国家投资5000万元。7月,坝址设在南安九都镇山美村鸽槽的大坝开工。
1970年12月,省革委会提出加速山美水库工程建设的意见。1971年1月23日,晋江专区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在水库指挥部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建设山美水库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1972年5月1日发电、11月底建成枢纽工程的计划。为加强对建设山美水库的领导,加快工程进度,决定由洪椰子担任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并将工地民工改为基干民兵的军事建制,以县(市)为单位成立南安、晋江、惠安、泉州4个基干民兵营。8月3日,专区革委会、晋江军分区下发《关于增加基干民兵参加山美水库建设的通知》,决定增加3200名基干民兵参加水库建设。9月中旬,又相继成立4个县(市)的基干民兵团,下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至11月初,4个基干民兵团及各专业施工连队共计89个,工地人数达23843人。以基干民兵这种组织形式建水库,是山美水库工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广大民兵、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献身精神,投身工程建设。与此同时,移民工作也在加快进行。1971年3月26日,专区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决定成立山美水库移民领导小组,由洪椰子兼任组长,负责领导移民安置工作。1972年1月,第一批移民开始搬迁,至4月底,库区移民达23204人,基本完成移民任务。移民任务的圆满落实,为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山美水库的顺利建设。
1971年10月下旬,大坝围堰闭合成功。1972年3月30日,大坝填筑至92米高程,胜利抢过拦洪关。7月,大坝工程竣工。9月30日,水电站1号水轮发电机组试运行成功,当晚通过110千伏线路并入地区电网。电站2号机组也于1973年9月22日投入运行。水库枢纽工程完工后,针对存在的水库设计正常挡水位偏低,造成高坝低蓄,正常挡水位以上库容多年不能充分利用等问题,又进行水库加固和扩蓄、电站扩机工程。1973年1月正式开始枢纽工程的配套灌区工程建设。
山美水库是晋江流域唯一控制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容达6.55亿立方米。建设山美水库这种改造山河的壮举,展现了泉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水库的建成投用,不仅灌溉效益显著,而且发挥着防洪、发电、供水等功能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生命库”和“泉州的生态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