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泉州兴建惠女水库
2024-12-2715:02:36来源:

惠女水库建于洛阳江大罗溪上,坝址位于现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彭殊村,1958年7月开始大坝清基,1960年3月竣工。水库原名“乌潭水库”,为纪念惠安妇女建设水库的贡献,1959年更名为“惠女水库”。

由于惠安县十年九旱,为解决惠安人民吃水问题,1958年惠安县委决定建设水库。当时惠安的红旗、东红、飞跃、上游4个公社长期缺水,群众对水库建设非常支持,踊跃报名参加水库建设,许多乡村甚至出现了母女、婆媳、姐妹争先报名的情景。当年,建设者按地域编成8个大队,上游公社为第一、第八大队,红旗公社为第三大队,东红公社为第二大队,飞跃公社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大队。第五大队首先请命,坚决在3天内把河市通往坝区的道路修通,第二、第六大队负责官坪石头的搬运。第三大队立下战书,在最短时间内把各个取土坑的交通道路修好。短时间内,洛江马甲、河市地面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拉开序幕,从水路搬运石料,分填围水坝,开挖引水渠,开路钻洞,漫山遍野无处不展示着惠女的风采。参加兴建的民工披星戴月,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带着薯干、草席上工地,群众赞誉说:“乌潭水库是锄头、畚箕加薯干建起来的。”先后参加大坝建设的民工有1.5万人左右,其中妇女群众约1.3万人,占比超过86%,无论是挖土、挑土、打夯、推车、锯木、打石、驾船,还是紧张的抢险,惠女都挺身而出。

惠女水库建设是勘测、设计、施工三者同时进行的。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集雨面积105.8平方千米,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0.65亿立方米,固定库容0.12亿立方米,完成土石砼177万立方米,淹没耕地4060亩,迁移人口2679人。水库承担着洛江区河市镇及惠安县12个乡镇的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大型水库。干渠长100千米,有洛阳、上田、菱女、美峰、涂崇5条支渠及6条灌溉千亩以上的斗渠,并与菱溪水库相通。灌区1962年部分受益,1963年全面受益。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包括惠安、南安和泉州市。惠女水库是泉州第二大水库,也是福建省8座大型水库之一。惠女水库的建立,使十年九旱的惠安“地瓜县”变成了米粮仓。

惠安妇女修建水库谱写了“万女锁蛟龙”的壮丽篇章,涌现出3000多位女功臣、女标兵、女先进工作者。年仅18岁的惠安女杨亚赏被选为水库民兵代表,出席196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1960年3月,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后,全国妇联发来贺电表示:用“惠女”命名水库是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惠安妇女劳动功绩的最高奖励,是惠安妇女的光荣,也是全国妇女的光荣。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