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泉州的扫盲运动
2024-12-2709:50:34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民教育十分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文盲众多。为满足广大工农群众求学愿望,晋江地委、专署及各县(市)党委、政府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采取脱产和业余两种主要形式,组织工农群众和干部参加学习,在全区开展扫盲运动。

1951年春,地委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因地制宜在城乡推行冬学运动,组织农民、工人、城市居民入学,开展扫盲学习。与此同时,创办一批职工、农民业余文化学校,在开展扫盲学习的同时,还在农民学员中开展农村生产知识和生产技术教育。1951年,全区办有农民业余学校1588所、职工业余文化学校26所、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3所、冬学2168所。

到1952年,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获得翻身解放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知识。为了满足广大工农群众学习文化的需要,各县(市)成立识字运动委员会,加强对扫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整顿健全区、乡的工农教育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具体负责扫盲工作。各地大力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大办速成识字班,从而形成第一次群众性扫盲热潮。当年全区办有速成识字班1926个,冬季参加各类学校扫盲班学习的人数达458455人。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学员一般能识1500字,并学会讲普通话。许多基层干部经过速成识字法学习脱了盲,能较好地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

1953年,为适应城乡经济建设的需要,各地加快扫盲步伐,继续推行速成识字法。晋江专署对城乡各类业余初等学校加以整顿,同时动员一批超龄青少年进入民校速成班学习。1953年,全区有215906人参加扫盲学习,更是涌现出许多父子互教互学、夫妻齐上学的动人场面。

1955年,全区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建设。专署、各县(市)教育科设扫除文盲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扫除文盲工作。3月,各县(市)按省里《关于整顿处理扫盲专职教师几个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强了区一级中心民校的领导力量配备。

1956年,各县(市)相继成立扫盲协会,按省教育厅要求将原有的“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并入扫盲协会,规范扫盲教学要求,在农村各类业余学校统一使用《农民识字课本》第一册(县市编)、第二册(专区编)、第三册(省编)。全区的扫盲工作经过1954年的短暂回落之后,在1955年后又掀起新的热潮,1956年全区参加扫盲学习450038人。

扫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全区人员素质的提升,同时推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有效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全区开展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