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泉州的反“三征”斗争
2024-12-2617:14:40来源: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面临军事惨败、财政危机。为了把内战继续打下去,穷兵黩武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其统治区内大肆进行征兵、征粮、征税,把战祸推到人民头上。泉州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奋起抗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三征”斗争。

1947年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留守工作团决定从反征兵入手,发动群众性的求生存斗争。他们运用群众自发组织的“独子会”“次子会”等形式,建立了“晋南惠同安五县壮丁大同盟”,并发表宣言,还把宣言主要内容印成传单、标语,在各村张贴散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强抽壮丁的罪恶。各地群众纷纷响应,积极加盟,晋江县康乐、沙塘的盟员达近千人。抽丁期一到,青壮年就白天一起干活,晚上一块“看山”“守更”,随时随地可集体反抗反动政府抓丁;有的地方采取“抗”“跑”“抢”“赖”等软抗征方式,对付国民党政府的“三征”队;有的乡村,男女老少齐发动,逢见征兵队走近村庄,便自觉大声呼喊报信,敌人未进村,征集对象早已躲开。

随着群众性反“三征”斗争的深入,泉州党组织组建群众武装,把建立发展隐蔽基地同以反“三征”为主的求生存斗争结合起来,率领武工队深入各基点村,进一步发展“大同盟”组织,同心协力反抗抽丁,把反“三征”的斗争推向高潮。

沿海侨区各村均组织起“看护队”“巡逻队”“看更队”等,所在的党组织或“大同盟”把这些自卫武装组织起来,进行反“三征”活动。如果壮丁不幸被抓,就依靠武装抢回来。同时组织武工队出动,镇压为非作歹的反动乡镇保长和地头蛇,拔掉敌人安插在农村基层的坐探和钉子,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从1949年春开始,晋南永县工委、金南同工委、晋江县工委等率武工队、游击队持续开展武装抗征斗争,救回被抓壮丁,夺仓放粮,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

安南同党组织先采取“拖”的方法,再进行群众武装反“三征”运动。如利用安溪国民党与“三青团”的矛盾,使敌人发生内讧,从而拖延“三征”;龙门镇充分发挥镇长是地下党员的优势,控制地方保长,引导群众采取“一拖二缓三减免”的软抗方式。通过“拖”“缓”后,再组织群众武装反“三征”队伍,吓退国民党“三征”队伍。

在反“三征”武装斗争中,泉州党组织陈火把、郑成竹、许文喜、许邦基、林玉金、曾自强、梁长智等壮烈牺牲。

泉州党组织领导的群众性武装反抗国民党政府征兵、征粮、征税斗争,缴获大量武器,破仓分粮,发展群众武装近4万人,组建闽中、闽西南两支革命武装队伍5000多人枪,削弱了国民党的农村基层政权,为推翻国民党在泉州统治,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泉州全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