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创建安南永德苏区
2024-12-2616:57:46来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指引下,泉属地区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合称为“安南永德”)四县创建了一个以安溪为中心、横跨四县范围、面积达7000平方千米的红色区域,成为中央苏区鼎盛时期闽西苏区向外拓展的重要区域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前哨阵地之一。

安南永德四县地处泉州西北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境内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武装斗争与实行红色割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泉州军阀割据,土匪猖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生活困苦。1927年前后,上级党组织就开始派人到安南永德地区活动,建立早期党组织。党的八七会议之后,福建临时省委和中共闽南临委再派人到安南永德地区开展工作,发展党的组织。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第二、三纵队和前委机关出击闽中,进驻德化屏山(今属大田)和永春福鼎、一都,极大地促进了安南永德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至1932年初,初步形成以佛仔格为中心的安南永德游击区。

1932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正式把毗邻闽西苏区、初步实现红色割据的安南永德地区纳入领导之下。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为闽南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厦门中心市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派人到安溪建立中共安溪县委和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领导人民深入开展打土豪、分粮谷斗争,广泛建立农会、妇女会、赤卫队、少先队等组织,使安南永德地区的革命斗争迅猛发展。1932年11月,中共安溪县委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初步形成,进入巩固发展阶段。

1933年,中央苏区进入鼎盛时期,安南永德苏区的革命斗争也迅猛发展。5月1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魁斗贞洋祖厝(又名易氏祖厝)举行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将游击队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8月24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安溪蓬莱登虎榜成立安南永边区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官桥区革命委员会。8月25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东溪召开安南永德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安溪县革命委员会(又称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李剑光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苏维埃政府下设土地部、财政部、军事部、肃反部、粮食部、文化部、妇女部。机关设在东溪陈氏祠堂。1934年春,安南永德苏区的广大乡村进行土改分田,第一次实现苏区农民土地还家的梦想。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和土改分田的进行,标志着安南永德苏区正式形成,进入鼎盛时期。此外,中共安溪中心县委还领导四县人民开展革命宣传、组织文化教育、改革婚姻制度、提倡妇女解放等斗争,使安南永德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1934年,国民党继续调集大军,加紧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央认为,为粉碎敌人东方战线的进攻,除了闽西苏区一道坚固屏障外,还要在西起粤东、东至闽南的广阔地区建立一条防线,并且“在敌人之后方与侧边须要猛烈的开展游击战争”。根据中央指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安南永德苏区军民主动出击,与红九团等中央红军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反“围剿”斗争,进行了大小上百次战斗,抗击和牵制国民党中央军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七师及省保安第二、三、四、九团等大批反动武装,成为中央苏区东南战略防线上的一块重要前哨阵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主力红军长征北上后,安南永德苏区成为国民党军重点“清剿”的地区之一。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苏区军民,转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区干部和群众历尽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的革命精神,直至1936年4月才全面转入隐蔽斗争。

安南永德苏区东起南安的金淘、码头和永春的湖洋,西至安溪的长坑、桃舟,南至同安的梧峰,北达德化的水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南永德四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中央主力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及长征北上作出了应有贡献,在闽南革命史和中央苏区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