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8月,为打破敌人对闽西苏区发动的“三省会剿”,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意见和红四军前委决定,朱德率红四军第二、三纵队和前委机关约3000人出击闽中。8月22日抵永春福鼎休整,28日离开福鼎到达一都。在福鼎、一都两地,红军留下许多动人事迹,至今仍广为传颂。
福鼎乡位于永春县西部,以鼎山得名。中央红军到达福鼎当天,正值乡间召开“禁邪”会议,郭、林两姓族中长辈,齐集于林氏祠堂,商订乡规民约。午后,忽报红军大队人马已过村头,前锋队伍扛着红旗、竹梯,沿途刷写标语、张贴文告。这里原本屡受兵匪之害,加上国民党的反共宣传,人们闻讯惊慌失措,争相逃匿。红军队伍来到村中时,大部分群众被劝回到林家祠堂。红军随即展开宣传工作,用本地方言申明红军宗旨,表明红军只是路过此地休整,不必惊慌。随后,找来当地米行和乡族中有名望的人士商谈,请他们帮助解决军需困难,并交给银元2000元,委托他们筹办粮秣。红军的行为,与其他军队过境横征强派、搜刮百姓、滥抓挑夫的恶劣作风截然不同,于是逃散的人们重新回到家园,为红军挑运粮食,采集草药。红军进村后,在美魁厝设立了红四军军部,在郭氏家庙堂前的3间房屋设立印刷所,并住有20多名女战士,负责印发宣传材料。福鼎乡的进兴厝、福山堂、思义堂等,至今仍保留着不少红军标语和文告。
红军严格的纪律,受到当地民众的称赞。近3000人的队伍驻扎在仅有千把人口的乡村,十分拥挤,但红军不占住民房,全都睡在厅堂过道;借用群众门板的,临走时也都重新安装好。红军在一都只住了一夜,临行前他们把住所打扫干净,还请来主人当面清点东西。红军需要的东西,当面给主人付足价钱,不赊不欠。红军采摘地里的南瓜一时找不到主人,就把铜钱放在南瓜蒂上。红军初到时,有的店铺老板顾不上关门就逃走了,战士们就代为守护。一名战士从一家货架上取走一盒火柴,就留下铜钱并压张纸条:“老板不在店,火柴一盒三占。”对于极个别执行纪律不好的现象,红军内部更是一丝不苟地纠正。有位战士买鸡时没有付够价钱,负责人闻讯便召集全体战士,让卖主逐个辨认,补足价钱。
红军深受当地人民拥戴,郭、林两姓族中长辈筹办了猪肉、米粉、白粿等送给红军,以示慰劳;红军中流行痢疾,老百姓遍寻香菇、薪草等土方草药,为红军战士治病。村民郭景云在福鼎乡行医兼营药铺,医治过许多红军伤病员,朱德赠给他一支法兰西大铅笔,以作纪念。当时红军生活十分困苦,吃的是糙米、咸菜,而对贫苦百姓,则回赠大米、衣物。为答谢当地人民的盛情,红军回赠了数支步枪,让他们保卫家乡,军民结下了深情厚谊。
红军离开福鼎时,留下几十名重伤病员和400元银元,交托当地人治疗看护。这些伤病员被安置在郭氏家庙,得到细心医护,不少人很快康复归队。对病故的红军战士,人们按照当地习俗给予厚葬。还有几名红军战士,在当地安全生活数年之后才离去。
朱德率红四军在福鼎、一都两地的革命活动,唤醒了泉属地区被压迫的工农群众,传播了革命火种,更重要的是打通了泉属地区与闽西的联系,为后来安南永德苏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对这一带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