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党的各级组织陆续出版了《向导》《前锋》等革命刊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创办了机关刊物《先驱》和《中国青年》,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开始广泛传播。这些革命刊物通过在北京、广州、上海、福州、厦门等地求学、工作的泉州籍进步青年以及学生联合会等渠道不断地传入泉属各地。
此时,泉属各地仍然笼罩在黑暗统治下,军阀横征暴敛,民生凋敝。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泉州的传播,为反封建反军阀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不少青年学生率先觉醒,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泉州革命斗争首先在青少年中发动起来。1921年,明新学校复办,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进步学生蓝飞鹤等率先发起成立了“明新剧社”,先后编演了现代话剧《黑籍冤魂》和歌剧《乡云》等,尖锐地揭露军阀张清汝欺压民众、勒捐派款等罪行。在集美学校(师范部)求学的惠安籍学生王德彰,利用学潮停课时间,与晋江池店乡的同学在南薰小学组织学生演出《可怜春闺梦里人》,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1923年,集美安溪同学会回乡作巡回宣传,最先表演话剧(时称文明戏),在贫穷落后的乡村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随着全国反军阀斗争的深入,泉州地域迅速掀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深深地感染了工农群众。1922年5月1日,明新学校师范班学生蓝飞鹤在该校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纪念劳工神圣的意义》的演说,介绍劳动节的来历,宣传反抗资本家压迫、剥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紧接着,蓝飞鹤又与杜林、杜成恩、王硕、王橙云、陈权豪、陈祖芬等同学在参加本校举行的“五九国耻日”纪念仪式之后,带领全校学生到斗南、店头、沙路沟、灰窑埔、浮桥街等处游行,向农工群众散发《国耻小言》,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
1923年2月2日,早期的中共党员俞秀松受党中央指派到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任一等书记,开展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工作,10日随军抵达泉州。当时,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正在泉州收编福建自治军张贞、许卓然所属部队,将其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八军。俞秀松不仅主动协助廖仲恺和泉州革命党人整编部队,建立革命政权,而且抓紧时间开展政治工作,接触泉州革命人士、进步青年和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为组成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创造条件。这种革命形势的出现,使《中国青年》《先驱》《社会主义讨论集》等进步书刊,再次在泉州一带迅速流传,不少学校成了传播革命火种的阵地。
在泉州党组织成立前夕,泉州出现了第一家公开出售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共产党刊物、传播进步思想的革命书店。1926年秋,受中共厦门特别支部干事会指派,在永春、德化秘密开展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员唐生(台湾省人),获悉北伐军入泉的胜利消息后,即与共产党员洪平民(台湾省人)一起找陈盛明(泉州人,国民党左派人士)帮忙,于12月中旬在泉州小泉涧巷口租了一间店面(今为泉州新华书店门市部),开办泉州书店,并安排白黎明(原名蔡白菜,唐生的妻子)和白海棠(白黎华,台湾省人)当店员,主要经售《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辩证唯物论入门》《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泉州书店迅速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从此,泉州许多进步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