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痕(1917—1949),惠安洛阳(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人。少年时到菲律宾谋生。1938年1月,参加沈尔七等领导的菲律宾归国华侨服务团。1938年2月,参加新四军第二支队,随军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同年4月,调到军部教导队学习。1939年,先后在句容、溧水、镇江、丹阳4县抗敌总会警卫连任排长。1941年夏,任句容县警卫连连长。1943年,调任新四军茅山部队副营长。1945年,升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支队第二营营长。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四十八团副团长。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时年32岁。
陈绍痕,1917年出生于惠安县洛阳镇下曾后房村。少年时期,因家庭贫困,跟随亲友到菲律宾谋生。1938年1月,他积极响应抗日救国的召唤,参加了沈尔七等领导的菲律宾归国华侨服务团。
1938年2月,菲律宾归国华侨服务团抵达龙岩白土后,由沈尔七带领到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二营访问。时陈绍痕身材高大,穿着西服、皮鞋来到部队,与生活艰苦的新四军战士们形成鲜明对比。四团政委说道:“战士苦惯了,原来住在深山密林里打游击,衣食住行都很困难。”陈绍痕坚定地对他说:“我们从菲律宾回来的都要向你们学习,随时准备脱下西装皮鞋,换上军衣到前线去过艰苦的战斗生活。”战争岁月的磨炼,使陈绍痕很快由工人转变为新四军的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干部,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
陈绍痕虚心学习,善于带兵。1941年,陈绍痕调任句容县警卫连连长,时过半年,带领连队从80多人发展到140多人,并且在京杭国道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同年冬天,陈绍痕率部在镇江高庙一仗,机动灵活地歼敌一个连,取得胜利。
随着带兵经验越来越丰富,1943年秋,陈绍痕被提拔为警卫营副营长。1943年是坚持茅山抗战斗争最尖锐、最困难的一年,日军、汪伪动员了大量的兵力,对茅山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清乡”。陈绍痕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也得到了更大的锻炼。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了伤,同志们要他下火线,他坚决不肯,卫生员替他包扎好伤口后,他又冲上去,端起机枪对着敌人扫射,直到把敌人打退。
1947年以后,陈绍痕率部相继参加了华东战场上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在山东鲁南战役中,他脸部和双手被冻得皮开肉绽,却仍坚持和战士们一起在雪地里挖工事;在莱芜吐丝口战役中,他带部队冲进圩子,连续3个晚上没有睡觉。他精疲力竭,双眼布满血丝,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战斗结束。在外线出击中,他不但和部队战士一样徒步前进,还帮战士扛枪、背行李。通过河南黄坛区时,没有吃上一顿饭。他对同志们说:“肚子饿是常有的,为了让全国人民不再受压迫剥削,我们挨点饿、受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1949年春,陈绍痕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时年32岁。1965年淮海战役纪念馆建馆后,将他的名字刻在英名墙上,以供后世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