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祥(1916—1946),原名林松龄,台湾嘉义人。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青委委员、南安官桥区委书记、晋江养正中学支部书记。曾在永春崇贤中学任教、毓斌中学(今永春三中)任教务主任。1945年12月因被出卖被捕,被关押在永春看守所。1946年2月24日,在莆田被秘密杀害,年仅30岁。
走进永春三中,穿过操场,伴着玉兰花的阵阵馨香,拾级而下,在一片绿荫林间,一座八角亭呈现在眼前,亭上刻着“伯祥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永春三中师生为纪念林伯祥烈士而建。
1916年4月,林伯祥在台湾省出生,父亲林维馨以行医为业,乐善好施。林伯祥出生的第二年,父亲携家定居厦门。上中学时,林伯祥家里住进一位缅甸侨生,这位侨生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后经人介绍来向林维馨学医,并住了下来。缅甸侨生与林伯祥年纪相仿、志趣相投,教林伯祥兄妹学唱《国际歌》,阐述其中的革命真理,拿进步书刊给林伯祥阅读。革命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在林伯祥心中萌芽。1934年秋,林伯祥以优异成绩考进厦门大学。学习期间,他博览群书,汲取知识。
1937年春,在民族危机深重之际,林伯祥积极参加各种救亡活动,参加宣传工作团。1938年春,在厦门文化界救亡协会领导人许展新培养推荐下,林伯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厦门沦陷。在中共厦门工委领导下,成立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简称厦青团),林伯祥被选为干事会干事,成为领导人之一,他在港尾(漳州龙海)积极开展活动,组织民兵队伍,在群众中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厦青团的活动受到闽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和迫害。1939年2月,厦青团被强行解散,林伯祥转到明溪县当教员。不久,林伯祥秘密潜回泉州,向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报到,担任泉州中心县委青委委员、南安官桥区委书记、晋江养正中学支部书记。在养正中学时,他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介绍许集美等一批有志青年入党,为泉州地区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领导骨干。
1940年7月,林伯祥被选派到中共福建省委在武夷山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玉山县工作。由于当地党组织被破坏,林伯祥又潜回闽南。这一时期,因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遭到破坏,林伯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于是他一面积极寻找组织,一面独立作战,坚持斗争。
1942年,林伯祥到永春崇贤中学任教。一年以后,经厦门大学校友、永春毓斌中学校长林鹤龄介绍,林伯祥受聘为毓斌中学教务主任。林伯祥治学严谨、学问渊博,被称为“百科全书”。他通过在地图上用红白旗展示抗战时局变化,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爱国之心。学生处处尊敬他,喜欢聆听他的教诲。
从1940年底至1945年10月,林伯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到处寻找组织,组织也积极寻找他。1945年10月,挺进工作队队长许集美到毓斌中学与林伯祥取得联系,林伯祥激动得热泪盈眶。许集美是他的学生,是他在养正中学介绍入的党,他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向许集美汇报与组织失去联系后的经历和工作情况。而这时,林伯祥的活动也已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两个月后,国民党永春县警察局局长带队到毓斌中学逮捕林伯祥。林伯祥镇静如常,思考脱身之计,趁夜幕降临解手之机,快步穿过操场,跑进林荫小道。翌日凌晨,走到苏坑的林伯祥,被当地一个保长发现并告密,不幸又落入魔掌,关押在永春看守所。虽有多方救援,但却无济于事。
在狱中,林伯祥同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毫不屈服。1946年2月24日,林伯祥在莆田被秘密杀害,时年30岁。牺牲前,他书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借古诗以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