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为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泉州市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保护利用情况及现状等,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在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中发挥精神支撑和史料智慧作用,根据市委史志室部署安排,党史编研一科于2023年6月初至11月中旬先后赴石狮、晋江、德化、惠安、泉港、永春、安溪等县(市、区),就泉州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现状进行专题调研。此外,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共有170多人参与问卷,其中公务员占比41.76%,中共党员占比58.82%,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5.29%。
一、基本概况
据泉州市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全市登记在册的重要革命遗址366处,占全省14.63%,数量仅次于三明市和龙岩市。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0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33处,革命领导人旧居26处,烈士墓56处,纪念设施45处。2021年至今,福建省文物厅共核定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泉州共有1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36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入列榜单,分别占全省登记总量的8.2%、0.025%。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5处。
二、保护利用现状
1.保护修缮情况。全市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都建立标识,得到立碑保护。对于尚未纳入但具备革命文物价值的革命遗址,也予以标识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一些革命文物进行修缮,主要是建设纪念场所、修缮遗址建筑、布置展览陈列等,如安溪投入80万元完成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八支四团”机关旧址的修缮及布展。
2.展示利用情况。以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为依托,全市已初步形成从村到市的各级各类教育载体体系,面向社会大众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处;省级党史教育基地15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98处;省级党风廉政教育基地1处。
3.宣传推介情况。以革命文物为线索,联合泉州电视台等媒体拍摄了“重走史迹学党史 接续奋斗当先锋”系列微党课;在泉州广电网络上线“献礼建党百年泉州红色记忆”电视专区,展播介绍泉州地区革命文物;举办“家乡红馆我代言”等教育活动,重点面向青少年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会同市文旅局等举办“红色记忆——中共泉州革命历史专题展”,同步开设VR(虚拟现实)网上云展馆,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红色教育基地。此外,还在“泉州史志”和各县(市、区)史志部门微信公众号开设“红色印记”等专栏,常态化宣传推介泉州革命遗址。
4.红色旅游发展情况。2021年以来,结合庆祝建党百年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泉州市推出一系列红色经典线路,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其中“晋江经验馆”入选建党百年全国精品线路,“泉州安南永德苏区革命历史精品游”等11条入选福建省红色精品线路,“红色苏区”安溪红色精品游等15条入选市级红色精品线路。
5.研究阐释情况。2010年至2012年,市、县两级党史部门组织业务精干,通过走访当事人、深入档案馆,搜集资料,核实革命遗址的来龙去脉,历时两年完成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全面了解掌握本地区革命遗址的基本情况,严格核实革命遗址的史实由来,汇总形成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017年,《福建革命遗址通览·泉州卷》(第6册)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部分县(市、区)也出版了相关书籍,如《惠安革命遗址(老区村)通览》《红色印迹——安溪县革命遗址及新建纪念设施》《永春县革命遗址通览》《德化县革命遗址遗迹概览》等。
三、存在问题
1.高层次革命文物占比极少。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信息,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经福建省文物厅核定公布,泉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别有150处和36件(套),文物等级绝大多数属于市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仅占比4%,没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在293个地级市中排列靠前,但国家级革命文物占比没有零的突破,以致泉州革命文物在全国的影响度不高,高层次拓展保护利用的积极性也很有限。
2.县(市、区)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调研发现,有的县(市、区)财政较为困难,对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没有足够重视,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导致部分革命遗址保存状况较差,无法对外开放或展示利用水平较低,有的革命遗址残破不堪,甚至倾圮下来。宣传、史志、档案、文旅、民政等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尚未搭建便于沟通、配合的责任落实平台,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政府重视程度不高”也是问卷调查受访者认为当前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未能形成科学规范的保护体系。从全省来看,全省共登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831处,泉州占比为8.2%;可移动革命文物143033件(套),泉州占比不到0.1%,微乎其微。全省国家级文保单位有19处,泉州没有入列;省级文保单位有227处,泉州占比仅为2.6%。从全市来看,全市重要革命遗址中被纳入各级文保单位的仅占26%;被认定为革命文物的占41%,还有占比59%的重要革命遗址的历史内涵缺乏深度挖掘,价值评估不够深入,尚未被认定为革命文物,且大部分散落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偏僻山区,分布比较零散,难以形成片区规模,给保护工作增加难度,易导致管理缺位。
4.社会综合教育效益层级不高。很多纪念场馆布展简陋,以文字、图片为主,展品大多数是复制品或代用品,历史氛围感、厚重感不强。许多重要革命遗址分散在偏远山区,各点之间距离远,参观者花费大量时间前往参观,但几分钟看完,体验感不佳。调查数据显示,只有70.59%的受访者表示参观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收获很大,21.76%的受访者表示只有一定收获;对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的关注程度很高占比24.12%、较高占比40%、一般占比32.35%。此外,纪念场馆与当地的宣传教育、文明实践、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不够,功能效益未能有效发挥。
5.宣传工作常态化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由于泉州市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没有全国性的保护单位,本市保护单位多数也点小点散,一些革命史实记载不全不明,其主要的宣传教育大多局限于本区域,难以形成良好的更大范围的互动效应。几年来的实践发现,凡是遇到重大革命纪念活动或专题教育实践,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都能发挥重大作用,参观人数络绎不绝,宣传教育效果明显。除此之外,其它时间几乎就停留在本辖区内的季节性纪念活动。从调查问卷的数据也发现,有96%受访者平时都会关注泉州革命遗址文化,但由于宣传推广工作还不够到位,大部分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且有64.1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泉州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宣传工作不到位。
6.发掘活用革命文物力度不够。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受访者在参观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时最关注的是历史故事。目前,我市除了在革命遗址普查的基础上编撰革命遗址通览等书籍外,对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的档案资料征集、历史内涵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建成全市革命遗址数据库。市、县两级党史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相关的论文、专著、图册等研究成果也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对策措施
(一)科学保护管理,守好红色文化遗址“生命线”
1.制定地方性法规。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加强红色文化遗存方面的地方立法,《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三明、龙岩、宁德、南平等市均已出台有关红色文化遗存的地方性法规。在调研中发现,我市除安溪等县制定印发《关于加强革命遗址保护管理的通知》外,市级层面及大部分县(市、区)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因此,亟需通过制定《泉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和《泉州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为泉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提供长远稳定的法治保障。
2.健全责任落实机制。针对当前存在的重视不够、职责不清、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建议市级及各县(市、区)政府加强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领导,统筹协调解决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红色文化遗存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史志、档案、文保、民政、发改、财政、民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主要负责本地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的统筹规划,研究解决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重大问题,部署实施相关工作,加强对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由此搭建起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责任落实平台。
3.拓展多元投入渠道。在市、县两级设置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对上积极争取国家、省在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试点示范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建立多元投入体系,鼓励、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红色资源的建设经营,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教育培训”“红色+乡村振兴”“红色+休闲观光”等品牌项目,提升“造血”功能,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注入源头活水。
4.完善不同层次保护体系。依据现有红色文化遗址的档案资料及保存现状,将我市红色文化遗址进行整合,建立市、县两级红色文化遗存名录,对所有革命遗址进行细分,分成抢救修缮、重点修建、整合开发等类型,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分批实施。将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全过程,在修缮、修建时,要确保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做到“修旧如旧”。同时,深入挖掘革命遗址典型价值,积极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让更多革命遗址纳入保护对象,最终形成“市县保-省保-国保”泉州革命文物完整保护体系。在革命文物保护上积极探索引入保险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全力探索政府、社会组织、商业保险公司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可持续筹资支持下的革命文物保护新模式。
(二)创新传承利用,推动红色文化遗址“活起来”
1.加大发掘研究力度。一是建立泉州红色文化遗址数据库。史志、文旅、档案等部门联合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泉州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历史档案资料、现状资料的调研与收集工作,利用三维空间扫描、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泉州红色文化遗址大数据库,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开放共享,为后续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依托史志、党校、高校、文旅、社科等部门和泉州市党史专家库等研究力量,围绕科学保护、价值挖掘、展示展览、社会教育、传播传承、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不断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编撰出版系列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知识读本,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2.提升宣传教育成效。一是提升展示水平。聚焦重大主题、重大节点,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创新展示方式,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及时更新补充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超过5年的陈列展览进行局部改陈布展,超过10年的应进行全面改陈布展。二是创新传播手段。积极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模式,通过云直播、云展览、线上红色课堂,制播主题纪录片、微视频等,对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红色史迹、欣赏革命文物。三是开展文艺创作。发挥革命文物“创作库”作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进行接地气、正能量的电影、电视剧、小说、戏曲等革命题材文艺创作,让群众在艺术享受中感悟革命精神。四是强化教育功能。依托红色文化遗址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基地,建立与周边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设计符合不同年龄、不同群体认知特点的多样化主题教育活动,传播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故事宣讲“八进”等形式,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农村)等,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社会教育之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3.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根据各县(市、区)区域优势和文化特色进行统筹规划,以各县错位发展、相邻协同发展、全市融合发展为整体格局,确定一批适宜开发的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有机融合当地地理环境、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借助VR(虚拟现实)、裸眼3D(三维立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设计一系列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如,打造红色文旅小镇,开发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红色文化艺术博物馆、文创园等,探索开发红色主题游、亲子游、缅怀革命先烈和野外生存拓展等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旅游项目。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通过“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构筑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条,形成红色嵌入景观、注入城镇、融入乡村、融入产业等发展战略,实现全域红色旅游全面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